海德格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73页(1915字)

【生卒】:1889—1976年

【介绍】:

二十世纪着名的德国哲学家及存在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等现代哲学流派的创始人之一。1889年9月26日生于德国巴登一维腾堡州的梅斯基尔希市,早年在弗莱堡大学读神学和哲学课程,1913年获博士学位,1915年在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主持下通过考试取得大学讲师资格,以后在弗莱堡大学给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任助教,1923年任堡大学哲学教授,1928年重返弗莱堡大学接替胡塞尔退休后留下的哲学教授讲席。1933年曾一度与纳粹当局合作,任大学校长,1934年辞去校长职务。战后,他因这段与纳粹短暂合作的历史受到审查,并被当时的法国占领当局禁止授课,1951年才恢复正常讲课。1959年退休后,极少参加社会活动,隐居在家乡黑森林的山间小别墅中读书着述,只和极亲近的朋友和同事讨论哲学问题。1976年5月26日逝世后葬于家乡的一个教堂墓地中。

《存在与时间》一书(1927)和《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的演讲是代表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着作,它们奠定了他一生哲学活动的方向和基础,被视为开创了现代哲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海德格尔哲学的重点是论“在”的问题。他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整个西方哲学本体论虽然都讨论过“在”,但他们并没有清楚明白表述出“在”的意义,他们把“在”的问题作为“在者”的问题处理,从而导致“在的遗忘”。他的任务就是阐明“在”的意义。他指出,揭示“在”的意义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人的存在的最原初规定性就是“存在”,即他在什么规定性都没有之前必定是“在”那里了。理解人的存在对理解“在”本身的意义具有优先性,因此,哲学必须从研究人的存在入手。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指人的具体的、原初的在世活动及其方式,包括对这些活动和方式的体验。“在”本身就在人的在世的各种活动及情感体验中显露出来。在世,就是在世界中,而不是世界在我的意识之中。人的在世活动不是一种思辨的认知活动,而是一种具有直接意识——情感体验等形式的与物和人的交往活动,其中“沉沦”、“烦”,“死亡”等情感体验是最能显露存在本身意义的状态。沉沦使人悟彻到自己的处境,烦使人觉察到自身的自由和责任,死亡使人回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0年代后,海德格尔注意到语词和语言本身对哲学思考的限制,觉察到语言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决定性影响以及语言是人的在世活动中最具创造性的产物,开始通过研究语言,特别是研究语言的结晶——来探索存在的意义。在晚期着作中,他不愿回答《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任何问题,开始由存在主义向哲学解释学转向。他的解释学的根本特征是从本体论的立场和方法出发,进一步理解和探寻存在的意义。他认为,人们不仅应通过定在的情绪体验,而且还应在这种情绪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定在的主动活动去揭示存在的意义。理解或解释意味着定在“能胜任某事”,“能作某事”,说明定在总是生活在可能性中,定在的存在就是可能的存在。定在由于自身进行的理解或解释活动,并不把可能性看作某种尚不现实的东西,而是看作已经存在着的,表示存在积极意义的东西。理解使定在已经先行到可能性中去了,定在成为争取可能存在的自由存在。海德格尔还阐发了解释学中关于认识先行结构和认识循环的理论。他在解释学方面的工作,为加达默尔在60年代创立哲学的解释学奠定了基础。

海德格尔是当代德国最有创见的哲学家,他打破了两千多年来哲学中注重形而上学本体论问题的旧传统,把哲学研究的重心转向人的存在问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向。他的哲学也不是一种建立在清楚的概念以及符合逻辑规则的推理基础上的哲学体系,而是更多地使用比喻,从日常事实出发一层层揭示存在的意义,这种具有现象学色彩的研究方法在哲学史上也是独具特色的。因此,尽管在他逝世后,他的一些思想以及他在纳粹时期的政治态度不断引起争议,但他对世界哲坛造成的深远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主要着作还有:《论根据的本质》(1929)、《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1929)、《荷尔德林与诗歌的本质》(1937)、《论真理的本质》(1943)、《论人道主义》(1947)、《林中路》(1949)、《形而上学导言》(1953)、《什么是思想》(1954)、《尼采》(1961-1962)、《技术与转向》(1962)等。

上一篇:《哈义的故事》 下一篇:海克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