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主义与哲学问题》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07页(1094字)

福留耶林的主要哲学着作,1915年出版于纽约。该书是作者以通俗的笔调介绍美国人格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鲍恩思想的专着,序言是德国着名生命哲学家奥伊肯撰写的。奥伊肯在序言中,系统阐发了鲍恩的人格主义的中心问题是宗教问题的观点。鲍恩认为宗教是哲学和人类精神生活的中心,只有了解宗教,才能理解形而上学和逻辑;而且,宗教是伦理学的基础。因为在他看来,宗教的本性就在于在现象的后面看出一个统一的整体,创造一种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的渴望,而这些正是人格的价值所在。在这个基础上,福留耶林在书中以古希腊哲学、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美国实用主义哲学、鲍恩及与他同时代的奥伊肯等哲学家为背景,系统地考察了鲍恩的人格主义的历史渊源和产生的必然性。他认为人格主义的产生是因为注重实际利益的现代生活的趋向,导致了追求新的统一的新的哲学任务。古希腊哲学中物质基础上的统一,近代自然主义者(斯宾塞)在进化论基础上的统一都无济于事。只有鲍恩以康德哲学和洛采(Latze)哲学为出发点的新的实用主义,才在当时克服了非人格主义的、抽象的柏格森哲学,超越了多元论和绝对主义,而达到了一种“世界的统一”。该书由于涉及的哲学范围广泛,论证上清楚易懂,在以后的人格主义发展中影响甚大。

该书的序言部分,是奥伊肯谈鲍恩着述生平和作者论述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文章。福留耶林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利态度作了批判后,提出一种追求精神和物质统一的新的哲学任务。第一章中考察了在古希腊就萌芽了的近代哲学精神——对物质统一的追求,对自然科学根本原则的信奉,进而由此指出古希腊哲学中自然主义原则及以自然解释一切的缺陷。他接着分析了斯宾塞进化论在界定生活和思维时所遇到的困难,认为鲍恩是这些困难的解决者。他强调所有哲学的价值都取决于它怎样界定实在,而只有精神的、人格的、上帝的东西,才是真正实在的东西。在第二章中,作者认为,由于康德认为万物的现象界之外还有一个世界,因而他就为精神世界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出发点,鲍恩正是以洛采哲学为方法,继承了康德的这条思路。在第三章中,作者还认为,詹姆士的实用主义是一种多元论,不能解决世界统一的问题,而鲍恩的实用主义则是多元论和绝对主义,达到了世界本身的统一(上帝)。在第四章中,作者批评了柏格森哲学,认为在经验的基础上知识和生活不能够统一。他指出奥伊肯哲学是回到精神多样性的一次尝试;实在不应当只包括事物。观念、真理必经具有常识的开放性。他主张只有通过人格主义哲学,才能理解世界的统一,才能真正以人的形式将各种形态的东西统一起来。

上一篇:人格主义 下一篇:人格自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