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户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725页(1483字)

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五大派系之一,兴起于17世纪中期,因是水户德川家编纂《大日本史》而形成的一个学派,故名。创始人是德川光国(1628-1700年),主要代表人物有安积淡泊(1656-1737年)、三宅观澜(1675-1718年)、会泽正志斋(1782-1863年)、藤田东湖(1806-1855年)。

对于该学派,有人称之为“常陆学”(用在常陆地方),有人称之为“天保学”(因后期水户学兴隆于天保年间),还有人称之为“天朝正学”(因它提倡大义名分的性质而言)。其实这些名称都不足以尽其真实意义。该学派始于1857年德川光国设彰考馆编纂《大日本史》,前后历230年时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彰考馆”为中心,发展了水户史学,主着为《大日本史》;后期以德川齐昭(1800-1860年)设立的“弘道馆”为中心,发展了水户政教学,主着为《弘道馆记》。不管前期还是后期,其根本精神均是提倡大义名分主义,正因为如此,通常把水户学纳入日本朱子学的范围,其实它并不限于朱子学,而是多种多样地网罗了日本儒学各派学说,还具有神道史观的影响。朱水的忠孝无二、尊王斥霸、实用实学思想以及国学的皇道史观和神儒合一论无一不对水户学派产生了影响。

水户学派哲学思想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有会泽正志斋的《新论》和藤田东湖的《弘道馆记述义》。

水户学派在学术思想上首先提倡封建的名分论,提倡尊皇思想。他们认为,君臣大义就是天地之大义,它是天地之经纬,亿兆(人民)之纲纪,是永远不可改变的。从这种立场出发,他们提倡尊王论,认为“春秋之义,尊王为大”;主张“神道设教”,“事帝祀先”的政祭一致;强调君权超于一切、君臣名分一定而不可易的“一君二民”的绵绵皇统。不过,水户学派不是借尊皇来反对幕府,而是劝幕府尊皇,以巩固幕府的封建统治。

水户学派还力倡攘夷。在德川末年,日本面临外国势力的侵入,国内也危机四伏,幕府的统治日益不稳,在这种状况下,德川齐昭、会泽正志斋等均倡尊皇攘夷,一方面对外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主张“大将军戴帝室以镇护国家,邦君各统治其邦,使免于盗寇而安其生”;一方面对内提出改革新政四大富国强兵措施:革新内政、整备军令、富国策、颁守备。水户学还排洋教排兰学,在国体论上反对种种异端之说,认为耶稣教是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兰学浅陋僻固,不足挂齿。这种攘夷论的基本立场是保守的锁国主义;其笼统地反对西方文化,也是一种非合理主义的做法。

水户学派主张儒学中心主义,极力反对佛教,倡导神儒合一。他们认为儒有极本尊祖之义,认为儒家讲究王道,赞赏儒家重农的主张。虽然他们也倡导神儒调和,不过是以儒学为中心,认为“神道者流小之也”。他们还主张儒佛是不能调和的:佛教是神儒的敌人,也是国体的敌人,它与稣教同是外来的宗教,是戎狄的宗教;佛教之言与大道相背驰,它废人伦使民恶其生而遗祖宗,与圣人之道势不两立,因而必须予以排斥。

尊王和攘夷,是水户学的根本精神所在,因而水户学对后世的影响,也主要来自于此。它的尊王思想,虽是为巩固幕府统治而讲,但实际上对后来的尊王倒幕运动也起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作用;它的攘夷思想,由于过分推崇日本中心至上,结果为以后日本走上侵略道路发生过影响。

上一篇:双项对立法 下一篇:水是万物的本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