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
书籍:东西方哲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09页(480字)
即意识朝向某一客体的指向性。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最早使用这个术语,用以表明意向的对象的非存在性质,后来一度从哲学词汇中消失。布伦坦诺用意向性来表明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他认为,每一心理现象都包含作为它对象的东西,在表象中有被表象的东西,在判断中有被肯定和否定的东西,在欲望中有被欲望的东西等。因此,心理现象就是通过意向的方式在本身中包含对象的那样一种现象。
胡塞尔对布伦坦诺的意向性学说作了重大改造。他认为意向性是纯粹意识内部的本质结构,不能同经验的心理现象相提并论。由于意向性以先验自我为基础,因此,它不是与外部对象发生被动的联系,而是主动地使对象纳入到相关的意识结构中去。在意向性活动中,对象被设想着,被构成着,意识的意向对准着对象。不论被意向的对象是否在现实中存在,不论它是虚构的或者是无意义的,这对于意识来说都没有关系。一旦意识指向某一特定对象,就会使之具有意义,变成为我之物。胡塞尔晚年热衷于“构成现象学”研究,就是以意向性理论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