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耨楼陀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3页(827字)

【生卒】:约8—12世纪

【介绍】:

南传佛教哲学家。

据缅甸传说,他是斯里兰卡人,曾在斯里兰卡新都波罗奈罗瓦城的摩拉输麻寺住过。也有些学者猜测他是印度人,在南印香至城生活过一段时间,据南印度多林的地方志,在有德者编年的名单中,他的名字和作品被罗列其中。

阿耨楼陀是继南传佛教最大哲学家觉音之后又出现的一个大哲学家。他继承了前人的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1)佛教心理学。他把南传佛教中所讲的八十九心所说进一步归纳、分类,特别是详细地阐述了八十九心到一百二十一心的过程。

认为出世间心也有五禅,故有相应五禅心,加上欲界、色界、无色界心一共有121心。又把心所法的分类及心、心所关系进一步整理,为阐明52个心所按照善恶的原则它们之间分别相应。

详细地分析了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14种心的作用,有明显的表现意识作用,也有潜伏的下意识作用。

前者的过程名为“路”,后者的状态名为“离路”。大体上说欲界路心由五门(眼、耳、鼻、舌、身)生起;色界、无色界和出世间心由意(识)门引发。(2)本体论(物质论)。

认为一切物质依其性质、现象可归为28类,物质的产生是依业、心、时节、食物的四种中任何一种而生起,也有依靠几种共力而生起,或和四种无关系而存在。一切物质是由许多物质元素聚合而成,它们分为21聚,每一聚由8种乃至13种物质元素组合起来。同时也叙述了众生具有业聚和心聚两大类,有从身外而得,也有从体内而得。

人起死心时,色聚也就消灭。着述有《摄阿毗达磨义论》、《第一义决定论》、《名色差别论》。其中《摄阿毗达磨义论》是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中一部最精彩的作品,生动地叙述了佛教各种重要的法相,有系统地介绍了佛教全部论藏的哲学理论,被誉为整个论藏里最好的指导手册,在东南亚佛教文化圈中被列为必读之书,在南传佛教国家的佛学院里都有这门课。它和《清净道论》一样,被南传各佛教国家奉为主要论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