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12页(3187字)

一种把广义的语言分析(包括逻辑分析、概念分析和操作分析等等)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的思潮或流派。

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在英美哲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它包括逻辑原子主义、常识实在论、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日常语言学派、逻辑实用主义、历史社会学派等分支,还包括60年代以后出现的不属于这些支派的分析哲学家。

分析哲学的基本思想早在19世纪末已出现在德国弗雷格的着作中,但一般认为它正式形成于本世纪初的英国。它继承了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传统和孔德、赫等人的实证主义传统,同时也接受了彭加勒的约定论和皮尔士的意义理论的影响。它是在当时蓬勃兴起的数理逻辑和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在英国哲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新黑格尔主义的一种反抗。

一般常把弗雷格、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称为分析哲学的创始人。

弗雷格创立的数理逻辑成为大多数分析哲学家的主要研究手段,他在语言哲学方面的观点对后来的分析哲学也有很大影响。罗素头一个强调把形式分析或逻辑分析当作哲学固有的方法,并加以广泛应用。

他认为日常语言模糊不清,主张创造精确的形式语言,并提出摹状词理论和类型理论。

他的观点对逻辑实证主义产生很大影响。

摩尔对分析哲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对概念分析方法的论述和应用,以及对于常识和日常语言的强调,他的观点对日常语言学派产生很大影响。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论、图象论、真值函项论等早期思想对逻辑实证主义影响很大,而他的语言游戏论、工具论、意义论等后期思想则对日常语言学派产生很大影响。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早期观点被称为逻辑原子论,摩尔的观点被称为常识实在论。

逻辑实证主义又名逻辑经验主义或新实证主义,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中叶的奥地利,其核心是石里克创立的维也纳学派,主要成员有卡尔纳普、纽拉特、哈恩等。此外还有以莱辛巴赫为代表的柏林学派,由塔尔斯基等逻辑学家组成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北欧的凯拉等人。从20年代中叶到30年代中叶这10多年,是它在欧洲流传的全盛时期。

30年代中叶以后,困受法西斯分子的迫害,大部分逻辑实证主义者迁居美国。到50年代,它逐渐排挤实用主义而在美国哲学界居于主导地位。

60年代以后,逻辑实证主义由于受到逻辑实用主义和历史社会学派的攻击,也由于它无力解决许多理论上的困难,因此逐渐衰落。它的基本观点可以概述如下:1.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2.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形而上学命题既不是分析命题,又不是综合命题,而是毫无认识意义的伪命题,由此提出“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的口号。3.强调一切综合命题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原则”,认为综合命题只有在原则上可能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后来由于这一原则受到反驳,又代之以比较缓和的“可检验性原则”和“可验证性原则”。4.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并由此提出以物理语言为基础,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传入美国后,还与实用主义相结合,形成刘易斯的“概念论的实用主义”和莫里斯的“科学经验主义”等支派,50年代又出现了以蒯因为代表的逻辑实用主义。蒯因原来持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后来转而否认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反对证实原则和还原论,提出“整体论”的检验理论等等,他在50年代以后分析哲学的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

日常语言学派形成于本世纪30至40年代的英国,包括以威斯顿为代表的剑桥学派,也包括其后的赖尔奥斯汀斯特劳森等人为代表的津学派。他们的基本观点是:(1)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完善的,哲学混乱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哲学家背离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通过研究日常语言的用法,就能澄清或“医治”哲学混乱,没有必要建立人工语言系统。

(2)认为形而上学命题虽然荒谬,但带有启发性,哲学家的任务是通过研究荒谬的形而上学命题去了解概念系统的结构。(3)强调对日常语言进行概念分析或语言分析,主张研究日常语言本身及其用法,仔细分析与认识有关的某些具体词汇。

60年代后,这个学派逐渐衰落。

批判理性主义在本世纪30年代形成于奥地利,波普尔是它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40至50年代,它在英美科学哲学界有很大影响。

波普尔把科学哲学看作“科学发现的逻辑”,强调科学哲学家要以建立方法论的规范作为自己的任务,要注意研究科学知识的发展和增长。他坚持反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把可证伪性看作科学和非科学的分界标准,并提出科学知识增长的证伪主义模式。60年代后,批判理性主义受到历史社会学派的攻击而逐渐衰落。

历史社会学派形成于60年代初,主要代表在美国有库恩、汉森、费耶阿本德、图尔敏和劳丹,在英国有拉卡托斯等人。他们强调科学哲学的研究要以科学史家和社会学家所搜集的关于科学生活的观察资料为基础,阐明科学理论的历史发展,进行动态的分析,总结科学发展的规律。到70年代,美国又出现了以夏皮尔、萨普等人为代表的新历史社会学派,他们的观点基本上相同于历史社会学派,但主张科学理论的交替具有合理性,并强调科学发展的合理性是科学哲学应当研究的主要问题。

60年代后,分析哲学家在语言哲学方面也取得一些重要进展。

戴维森在塔尔斯基的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真理论的意义论,这个观点已成为意义理论中的一个派别。乔姆斯基在结构语言学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改造,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这个理论在哲学界和语言学界都颇有影响。塞尔继承和发展了奥斯汀的观点,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言语行为理论,目前这一理论已成为语用学的主要内容。克里普克发展了模态逻辑语义学,提出了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观点,还提出“因果的、历史的命名理论”,这些观点也在分析哲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分析哲学是一个观点相当庞杂的思潮或流派,不仅在它的各个支派之间,甚至在一个支派内部,都有很多分歧。尽管如此,他们的观点仍有一些共同特征:1.分析哲学家普遍重视语言在哲学中的作用,认为哲学混乱产生于滥用或误用语言,许多哲学争端都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把语言分析当作哲学的首要任务,甚至当作它的唯一任务。他们认为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哲学家的任务不是发现和提出新的命题,而是对思想进行阐释,使已有的命题变得清晰。2.分析哲学家普遍重视分析方法。

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以及逻辑实证主义者强调形式分析或逻辑分析,即从纯粹逻辑的观点分析语言的形式,研究现实和语言的最终结构。摩尔、后期维特根斯坦以及日常语言学派强调概念分析或语词分析,即研究概念的各种特性或特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仔细分析和与认识有关的某些具体词汇。布里奇曼等人则强调操作分析,认为一个概念的意义只有借助于人们使用或检验这个概念时所采用的操作才能加以确定,不与任何操作相联系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3.分析哲学家主张在解决哲学问题时要从小问题着手,从小到大地逐一解决,反对建立庞大的思辨哲学体系。他们大多强调哲学要以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和物理学为摹本来建立自己的理论,要使自己的理论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精确。总的来说,分析哲学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许多哲学结论是错误的,可是它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它的某些研究方法仍有合理因素,不应忽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