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5页(605字)

我国农历(阴阳历)表明气候、农时变化的特殊方法。十二节气、十二中气之总称。起源于黄河流域。由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发展完善而来,西汉淮南子·天文训》载有二十四节气,名称、顺序与今通行者基本一致。二十四节气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最初使用平气(恒气)法,将一回归年平分为24段,《颛项历》中每气历时日。公元六世纪,北齐张子信发现太阳周年视运动不等速,春分后则迟,秋分后则速。隋仁寿四年(604)刘焯《皇极历》据此改用定气法,将周天等分成24段,自冬至始,日行一分点即交一气,两气相隔,少者14日余,多者16日余。定气较平气科学,惜长期仅在历法计算时使用,日用历谱中仍用平气,直至清代《时宪历》方以定气注历。古人又将二十四气与十二次对应,日至次初为节气,至次中为中气。即农历平年每月有两个(节)气,月初者叫节气,月中以后者叫中气,闰月没有中气。二十四气属阳历,交气时间在现行公历中基本固定,上半年六日、二十一日左右,下半年八日、二十三日左右。节气名称含义可参见陈希龄《恪遵宪度抄本·节气解》。二十四气是我国数千年来农业活动主要依据,对农牧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表1 二十四节气表

表2 二十四节气名称由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