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329页(955字)
【生卒】:599—664
【介绍】:
唐代高僧。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俗姓陈,名祎,河南洛阳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人。玄奘年岁有63、65、69诸说。依《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65岁。少年时随二兄长捷法师于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11岁习熟《法华》、《维摩》。13岁时洛阳度僧,破格选入。隋炀帝大业末年,与二兄同往蜀地,在成都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等。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离成都,沿江东下参学。贞观元年(627),再到长安,从道岳、法常、僧辨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槃》,穷尽各家之说。为求得会通一切三乘学说《瑜伽师地论》,玄奘决定往印度求法。曾正式表请赴印,未得许可。贞观三年(629),北方连遭灾荒,朝廷准许道俗自行求生,玄奘遂西行,先至兰州,继出敦煌,孑身冒险,历尽艰辛,且行且学,辗转到达中印度境那烂陀寺,时为贞观七年(633),前后共历四年。在那烂陀寺从戒贤三藏学习,历时五年。先后学得《瑜迦师地论》、《顺正理》、《显扬》、《对法》、《因明》、《中论》、《百论》、《俱舍》等,兼学婆罗门《声明记论》。为更广泛参学,又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在各地参学四年。贞观十六年(642),回到那烂陀寺后,应戒贤三藏之嘱,为寺众讲《摄论》、《唯识抉择论》,着《会宗论》3000颂,《制恶见论》1600颂。至此,玄奘在印所学已大成,得戒贤赞许,准备东归。时戒日王遣使请玄奘,玄奘应请去羯朱嗢祇罗国。戒日王于曲女城建立大会,经十八日,无一人对玄奘所着《会宗》、《制恶见》两论提出异议。玄奘得“大乘天”和“解脱天”尊称。最后辞别戒日王携带几百部梵本及多种佛像,启程东归。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到达长安。唐太宗于洛阳召见,玄奘留住长安弘福寺,由朝廷供给所需,组织规模完备之译经场。从住弘福寺开始翻译,直到最后迁往玉华宫译完《大般若》,中间经历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除《大唐西域记》一种不计入),总1335卷。此外,撰《大唐西域记》12卷,并将《老子》、《起信论》译成梵文,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玄奘弟子数千人,最着名者为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称玄门四神足,继承法系者首推窥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