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396页(425字)

官名。春秋时楚国有廷理,掌刑法。秦代置廷尉,九卿之一,掌刑狱,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属官有廷尉正、廷尉监。汉代承秦制,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复称廷尉。哀帝元寿二年(前1)再改称大理,西汉末更名作士。东汉称廷尉卿。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称廷尉。晋、北朝多沿此称。北齐置大理寺为其官署,设长官卿及少卿各1人。后历代皆沿其制。唐高宗朔二年(662)改大理寺为详刑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又更名司刑寺,均旋复旧称。宋神宗改革官制,大理寺职事分左右办理:复审各地奏劾和疑狱大罪属左断刑;审理京师百官刑狱属右治狱。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改都护府为大理寺,旋复旧称。明代初年,分大理寺为左右寺,分理京畿、十三布政司刑名之事;神宗万历九年(1581)更定左右寺分理天下刑狱。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清代不设左右寺,余制与明代基本一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