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761页(401字)

我国着名古都之一。又称“洛京”、“洛都”。今河南洛阳一带。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称成周。周平王东迁后,以成周为都,后称王城。周敬王避王子朝之乱,迁都至成周东郊,修建城墙。东汉、魏、晋在敬王都城基础上建立洛阳都城,位于今白寺东1公里处。城为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约合当时9里、东西宽约合当时6里,故又称“九六城”,城内南北二宫,有复道相通。曹魏时又在城北及西北角修建金墉城,由南北相接的3个城堡组成。北魏从洛阳城虚墟中重建都城,规模宏大。汉、魏旧城仅为内城,且废除南北二宫,设置单一宫城。外郭城东西20里,南北15里,东西向长方形,与南北向内城相反。此形制在我国都城建设上具承前启后作用。隋、唐时期名为东都(位置较汉、魏故城西移18里,即今洛阳市),但隋末和唐代中叶,实际上具有国都地位。后唐亦建都于此。洛阳为都历时达800余年,其历史之长仅次于西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