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安萨里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1页(3795字)

【生卒】:1059—1111

【介绍】:

阿拉伯伊斯兰教义学家、穆台凯里姆、教法学家、苏非派宗教改革家。拉丁名阿尔加惹尔,也译作加扎训。他对整个伊斯兰教的精神生活都有重大的影响,被誉为“伊斯兰教权威”和“圣教文采”。他生于呼罗珊的图斯村(今属伊朗),受业于教长哈拉因,习教法学和凯拉姆学(辩证学)。1085年成为内沙布尔塞尔柱王朝首相查姆·穆尔克的门客,1091年被派往巴格达伊斯兰教最高学府尼查姆学院任教,34岁开始学习和研究哲学,反对法拉比、伊本·西拿的理性主义,反对十叶派中的巴颓尼叶派(内学派)。后前往圣城麦加朝觐,又到耶路撒冷访问,接着在大马士革居住2年。1097年从大马士革回到故乡图斯,隐居8年,又到内沙布尔的一所学院任教,一年后回到故乡图斯。他维护正统的伊斯兰教,反对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无神论思想。晚年成为苏非派神秘主义的着名代表,把各种传统的“唯理论”的和神秘主义因素加以综合,将神秘主义引入正统伊斯兰教。他的思想不仅对穆斯林世界有极大影响,而且对伊斯兰教能够延续至今起过重大作用,同时对中世纪的欧洲也有很大影响。主要着作有《宗教学科的复兴》、《哲学家的宗旨》、《哲学家的矛盾》、《迷途者的拯救》、《光的位置》、《心灵的发现》、《〈古兰经)的精神实质》、《幸福之道》、《论巴颓尼叶派的堕落》等。

(1)灵魂才是人 安萨里认为,灵魂曾与泥土的身体相结合,每个灵魂在复活日将各采取一个新的相适合的肉体。实际上,灵魂才是人。在他看来,使灵魂复返于任何肉体是可能的。肉体用前身的质料,或用其他的质料,或用新创造的质料,都是可以的,因为人是以灵魂为主的,而不是以肉体为主的。

(2)人类的差别 安萨里认为,人类各分子的差别,正如各世界的差别一样,也正如各灵魂之间的差别一样。所以,不能脱离感觉桎梏的人,应该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满足,不可超乎经典的明文。教律的研究对于人来说是养料,而哲学对于人,却是致命的毒素。

(3)最高等级的人 安萨里认为,有一些人居于人类的完全的最高的等级上,他们用不着沉思,只借真主射到他们心中的光辉,就可以实证精神世界的真相。这些人就是众先知和苏非派中具有直观能力的人。他们能在万象中看见真主,而且只见真主。

(4)幸福 安萨里认为,灵魂感觉与真主联合的时候,可以达到最大的幸福,这时,万物变为一体,而以爱作为联系。真实地完全地侍奉真主,超越畏惧刑罚和希望报酬,就可以达到更高的境地。在他看来,灵魂在这种境地中,热爱真主,他的爱是纯精神的。

(5)论四种爱 安萨里认为,爱有四种。第一种是,你可能为他而爱他,他为你所爱,是因为你高兴看到他,与他相识,了解他的性格。而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你认为他美。第二种爱是,人爱一个人,目的是通过他获得他以外的什么东西。这种爱是获得另一个他所喜爱的对象的手段。人们往往习惯于爱这种能够使人获得被爱者的手段。第三种爱是,人爱另一个人不是为了他本身,而是为了另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不是一时的,而是永恒的财富。因此,这里每一种爱都融合在神之中,不相信神和永恒是不可想象的。加深爱也就是加深融合在神之中的爱。这只有相信神才是可能的。第四种爱是最高尚的爱,同时也是最不易理解和最神秘的爱。这种爱只是为了神和与神合一,而不是为了享受被爱者的启迪和教导,或者企图通过被爱者而获得其他什么东西。

(6)美 安萨里认为,美能唤起对美有感知能力者的愉快,而能使人愉快的,总要被人所爱。人认为美的,可能是一个外在形象,即肉体的美。也可能是一个内在的形象,即健全的智力和完美的道德素质。在他看来,有了完美的道德,就可以做出美的行为,有了健全的智力,就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自然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理智把这一切都看做美,而被看做美的东西,将给人愉快,并被人所爱。

(7)彼岸才是乐土 安萨里认为,人为了得到真主的恩惠,必须弃绝一切欲念。他告诫人们,要脱离尘世,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乐趣,进行苦修。在他看来,只有彼岸才是乐土。他告诫人们要利用产生于彼岸的精神,以便按照人们的天职去认识神和爱神。人类只有看到神的美,才能得到幸福和安宁,这只有在彼岸才能实现。

(8)理性和预言 安萨里认为,人类借每一种认知力,去认知每一个世界的事物。理性是人类知识的一个阶段,人类借理性认知感官所不能认知的各种道理。而先知的预言也是人类知识的一个阶段,人类借这种预言认识幽玄的事物,认知理性所不能认知的许多事理。

(9)梦境 安萨里认为,人类在梦中,有时能认知未来的事件。但这种认知,有时是明白的,有时是隐约的,必须加以解释,然后才能明白。梦境是人类所有关于先知预言的一个样本,靠它而认知先知的部分特征。

(10)修行 安萨里认为,先知的特征还须由神秘主义的修养工夫才能有所认识。最初进行神秘主义修行工夫的人,能够获得一种样本,由这种样本能获得一种判断力,而这种判断力又足以使人信仰先知在原则上是真实的。

(11)意志 安萨里认为,人在指挥自己的注意力和自省的时候,有一个原始的意志在工作着。这种原始的意志,完全是来自真主的无始的意志。在他看来,真主的意志是其无始的德性之一。他认为,认识的众多对象,这些对象与认识者的各种关系,以及人类的自觉,对这些东西的追究会是无穷的,所以必需以一个有意志的行为来结束。

(12)善和恶 安萨里认为,善和恶的区别在于知识,知识的取得要通过逻辑,逻辑学的作用在于掌握知识,掌握了知识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安萨里认为,品德是人的灵魂潜在意识的表现,一个很吝啬的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能不得不慷慨解囊,而另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为穷却无力施舍。在他看来,人最重要的品德应该是理智、勇敢、纯洁和公正。万事适中为止,走向两极都不是美德。他认为,人的品德是后大养成的,比方说,孩子的心灵很纯洁,天真无邪,就象一张白纸一样,可以画上任何图画。引导他到哪里,他就到哪里,如果受到好的教育,就可形成美德,如果受到坏的教育,就可形成恶德。所以家长和学校对孩子负有重大的责任,对孩子的品德形成起很大的作用。安萨里认为,人的品德是可以改变的,品德的改变需要通过启发教育和刻苦磨炼。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品德和他的身体一样,不是生来就成熟的,而是不断发育成熟的。他认为,身体的成熟靠营养,而品德的成熟靠教育,靠知识。他指出,人的性格和素质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培养品德的方法也不应相同,而如果对不同性格的人采用同一种方法,教育肯定要失败。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高尚品德,而不在于取得现世的荣华富贵,得到良好的享受。

(13)灵性感受 安萨里认为,知识在人心中的保持要通过两种方法,一种是推理和学习,另一种是启示和灵性感受,人如果要采用第一种方法,那就需要智谋、勤奋思考、观察和研究,如果要采用第二种方法,那就要沉醉于内部的静观,超越这种内部的静观。有一个级别的知识,人通过这种知识就能了解如何才能得到这种灵性感受。他认为这种知识就是启示的知识,是先知们所具备的,而灵性感受则是圣徒们所具备的。至于用思考、观察研究和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知识,则为学者们所具有。

(14)人心 安萨里认为,通过灵性感受的方法在心中得到的知识,优于用推理和学习的方法得到的知识。他指出,心就象在地上挖的水池,水池得到水有两种方法,或者从高地的河流中把水引进水池,或者再深挖水池,直到水池底部有清澈静止的水冒出来。在他看来,人心就如同水池,知识如同水,五感官就象高地的河流,通过它和观察思考,可以将知识引入心中,使心中充满知识;也可以通过独居、幽处和闭目,通过清心深入到心的深处,揭开心的各层屏障,使知识的源泉在心内喷涌出来。这是一种来自心的神秘而奇妙的知识。安萨里认为,知识在灵魂中的获得有两种方法,一种足通过感觉、观察和思考,这是一种外部经验的方法。另一种是通过清心寡欲,这是一种内部直省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可以达到同一种结果。在他看来,外部世界的图像保存在灵魂之中,人或者是灵魂向外,通过感官达到对它的认识;或者是通过灵魂自身,知觉保存在心中的世界图像,从而产生认识。他认为,从心中涌出的知识更为纯洁和永恒,更为丰富多彩。安萨里认为,人心有两扇门,一扇是对天国开放的,它是一块记忆板,是一个天使世界;另一扇门是对五感官开放的,掌握着地上王国的世界和物质世界。要想知道天国的世界,人们就要把灵魂从感性事物中清理出来,从肉体和烦闷中解放出来,把心胸向着光明,去接受来自神的馈赠。

上一篇:艾卜·阿拉·麦阿里 下一篇:伊本·巴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