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艾迪生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171页(1262字)

【生卒】:1672—1719

【介绍】:

英国散文家、人、剧作家和政治家。生于乡村牧师家庭。14岁入伦敦查特豪斯公学,后来在津大学学习和教书。曾游历欧洲大陆,结识了许多着名文人。1705年被任命为南部事务副国务大臣,后任爱尔兰总督沃顿伯爵的秘书。1710年辞去公职,全力为斯蒂尔创办的《闲谈者》杂志撰稿。翌年3月又与斯蒂尔合办《旁观者》日刊(1711—1712;1714),并为主要撰稿人。两刊主要登载小品、特写、评论、报道,内容涉及时事、文学、道德风尚及家庭生活等。此外,他还写有诗歌《战役》、悲剧《卡托》和喜剧《鼓手》等。在人学方面,艾迪生不赞成霍布斯关于人性自私的观点,而主张“人性善良”。

(1)善良是人的天性 艾迪生认为,善良是人生而具有的,它表现为怜悯、仁慈、温和、柔顺、谦虚、宽恕等等。善良的天性可以消除人的忧患,减轻人生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邪恶的丑恶,甚至使人变得令人欢喜爱戴,使愚蠢和无礼变得能够为人容忍。也界上任何社会交往都离不开善良,或是足以表现善良或代替善良之物。在他看来,人既然具有善良的天性,就应该培养它,健康、兴旺、慈爱的照料乃是善良的抚育者。但他认为,如果善良自己不成长,任何力量也催逼不起来,教育可以促进善良但不能产生它。艾迪生还认为,人的智慧与善良天性是相通的,最有才智的人在人道方面都是很杰出的人。

(2)乐善好施是最高的美德 艾迪生认为,天性中的善良可以使一个人自己很安适又使别人也很惬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具有美德,不能为此赞扬他。要探究善良是否为美德,须看它来自身体还是意志,是基于人性中的欲念部分还是理性部分。他认为,在疾病与健康、兴盛与艰难中,如果善良不是持久有恒的,那是一种昙花一现的善良,不能称作伦理美德的博爱。对人类普遍都很仁慈,但对目标不加甄别,随意施行不加选择,这种善良只是一种可亲的本性,也不能称为伦理的美德。在他看来,不顾及自身的利害,愿为人类的利益牺牲自己的财富、名誉,把善良施于恰当的目标,即慈善施舍,才是最高的美德。艾迪生还指出,在救苦济贫的同时,既不损于亲戚朋友,又能对陌生人产生好处,是最有价值又切实可行的施舍方式。

(3)党派情绪不合乎人道 在艾迪生看来,党派情绪会给国家和人的道德带来致命的危害。它把一个政府分成两类人,使他们彼此陌生、嫌恶。它不仅使共同的敌人有利可图,而且在每个人的心灵中产生邪恶。当一种暴怒的党派情绪发展到暴力时,就会导致内战与流血,使一个国家充满怒气和怨恨。即使党派情绪在最克制之时,也会产生虚伪、诽谤、中伤,从而灭绝善良、怜悯和人道的天性。他还认为,党派情绪不仅使人的美德沉沦,而且对人的理性也会产生极大的恶果。一个受这种情绪驱使的人,是不可能辨别真正的美劣的。艾迪生极力反对党派情绪,主张把有德行的人作为朋友,把恶棍作为敌人。

上一篇:沙甫慈伯利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