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葛德文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177页(1846字)

【生卒】:1756—1836

【介绍】:

英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空想社会主义者。出生于一个传教士家庭。最初信仰基督教,担任过神职。后来受18世纪法国进步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的影响,放弃神职,成为无神论者。一生主要从事着述活动,写过许多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着作,其中最有名、最有影响的则是《政治正义论》(全名为《论政治正义及其对道德和幸福的影响》,1793)。

(1)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 葛德文指出,人,就他个人来说,仅只是一个能感受刺激的生物,知觉的感受者。他认为,人作为有感觉的存在者,其任何一种感觉都伴随着快乐或痛苦。因此,人都追求快乐和幸福,逃避痛苦和灾难,这是很正常的,是人所共有的自然本性。葛德文从他的人性论出发,提出了他所谓的功利原则。他把人的苦乐作为评判道德上的善与恶的标准,认为道德就是从良善的动机出发,能够增进社会的普遍利益和幸福的行为。在葛德文看来,一个行为只有从为人类谋福利的动机出发,其效果又确实有利于人类的普遍幸福,才是善行,除此之外,则是恶行。而且他认为,这个功利原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适用于一切人的原则。

(2)人从利己必然走向爱人 在葛德文看来,人首先是利己者,他只关心与自己苦乐有关的东西,而对与自己苦乐无关的东西,则是既不关心,也不愿意采取行动。因此,别人的福利只有作为我获得快乐的手段,我才关心;同样,别人的痛苦我之所以要去消除,只是因为它打扰了我的安宁。葛德文又认为,人能够把从感觉经验中得来的观念联系起来,而各种观念之间的联系一旦成为一种习惯,那么一个观念产生,必然跟着产生另一个观念。由此,他认为,人从利己心出发,为了自己的福利而关心别人的福利,为了消除自己的痛苦而去消除别人的痛苦,久而久之,便养成一种习惯。原来关心别人之福利,消除别人之痛苦,只是利己的手段,现在反而变成了目的,于是人也就从利己走向了爱人和利社会。但是葛德文又认为,所谓社会福利实际是个人福利之总和,追求社会福利的人比不追求全体福利的人,还要得到更多的个人利益,正如诚实的商人最能赚钱一样。因此人从利己走向爱人,其归宿点仍是一种利己主义。

(3)真理能够促进个人的幸福和道德 葛德文认为,人类的恶行和道德上的弱点,乃是愚昧无知,受谬误见解支配的结果。人是有理性有精神的动物,人一旦认识功利主义原则,就必然会从善除恶。在他看来,道德本身的价值取决于智能的活力,真理能够消灭人的愚昧无知,使人理解道德,促进个人的幸福,从而使人类不断趋于完善。所以,葛德文提出,人类进步最为简捷的道路,就是做到言行都符合真理。

(4)论平等 葛德文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现存的不平等的财产制度进行了批判,主张建立一个财产平等的、人们共同协作、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社会。他指出,现存财产的不平等造成人对人的从属感。这种财产制度直接把阿谀奉承和奴颜婢膝的恶习传播给一切人,穷人以令人厌恶的卑贱姿态讨好富有的恩人,仆人对富有的主人亦步亦趋,察颜观色,先意承旨,逆来顺受,把一切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接受主人的颐指气使。葛德文指出,现行财产制度也产生经常的非正义景象。由于财富制造奴颜婢膝的感情和从属感,就使富人高人一等,成为公认值得尊重的对象,谋求财富、炫耀财富就成了普遍的情欲,人类社会就变成一种最狭隘的利己主义的体系。他指出,现存的财产制度把人的思维能力加以践踏,把人的才华加以窒息,使群众陷于庸庸碌碌之中,使富人丧失掉最善良和最有效地发挥积极性的动机。在不平等的制度下,劳动人民因辛苦劳动而智力麻木,因保持紧张而肌肉痉挛,食不充饥,衣不蔽体,更无机会接受教育。葛德文主张建立一个以财产平等为基础的美好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一切社会成员都将主动地从事体力劳动,人人都有闲暇去培植同情心和仁爱的感情,都能使用自己的官能去寻求智力的发展。由于实行财产平等,人人都将摆脱偏见和盲从的桎梏,从无畏的自信接受理性的启示。在这种状态下,妒忌、怨毒、欺骗等恶习必将消失,狭隘的利己主义原则也将消失,任何人也不会以别人为敌,仁爱将取得理性所授予的最高统治权。但是,葛德文对平等社会的描述,是以保留私有制为前提的,这使他的思想带有空想的色彩。

上一篇:边沁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