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扎米亚京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94页(1651字)

【生卒】:1884—1937

【介绍】:

前苏联俄罗斯作家。1884年11月1日生于唐波夫省的列别甸市,1937年3月10日死于巴黎。扎米亚京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牧师,母亲爱好音乐。他从小养成倔强而又内向的性格。1902年,他把中学毕业获得的奖章典押作路费来到彼得堡,考进综合技术学校造船系,每年夏天上船实习,在中东地区航行。1905年他在从敖德萨到亚历山大港的航行途中,亲眼看到了“波将金号”战舰的起义。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一名布尔什维克,曾被捕,遭流放,不久潜回彼得堡。1908—1911年间,他一方面在彼得堡综合技术学校造船系任教,一面开始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派往英、德监造破冰船,十月革命前夕回国。1913年他发表中篇小说《省城轶事》引起广泛注意,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191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在遥远的地方》被沙皇政府视为反战小说,受到法庭的指控。十月革命前,他还写了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的短篇小说,包括描写海军“波将金号”起义事件的《三天》。1918年他发表中篇小说,讽刺英国社会中的僵化、保守、正统势力。此外,十月革命后他写的一些短篇小说如《》、《洞穴》等,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反映军事共产主义时期人民贫困饥寒的生活和革命暴力的残酷无情。1920——1921年写成长篇小说《我们》,小说的中心主题是反对极权主义和专制主义。这部作品在当时苏联没有出版,只以手抄本形式流传,而在国外出现了英文、德文、捷克文等版本。1929年,《我们》的俄文版在国外侨民杂志上发表,扎米亚京受到政治上的批判和组织上的处理,失去了发表作品和进行文学活动的权利。扎米亚京上书斯大林,请求偕妻子出国,经过高尔基的斡旋,他的请求得到批准。1931年底他到了欧洲,1932年起定居巴黎。艰苦的侨民生活中,扎米亚京没能再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但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始终保留着自己的苏联护照。1934年他被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88年苏联国内首次出版《我们》。

(1)论人类的前途 扎米亚京认为,人和人类都将会受到无论是机器还是国家的过大权力的威胁,这种威胁的预兆就是美国的“福特体制”。在扎米亚京看来,“福特体制”是人类曾有的乌托邦理想的部分实现,但这种乌托邦即工业科技的迅猛发达、国家权力的过分集中却导致了极权和专制;这种乌托邦的统治原则和幸福观是,在少数人的专制统治下,赐与多数人以没有自由的“幸福”。因此,人类除了反对它以外,没有别的路好走,人类必须维护和保卫与极权主义相抗衡的人道主义、个性自由和人性完美。

(2)无限革命的辩证法 扎米亚京认为,革命是无穷无尽的,无论人类或社会的发展以及革命本身,都遵循所谓辩证法即无止境发展的规律。每个今天都是昨天的寿衣,明天的摇篮;今天注定要死亡,因为昨天已死,并因为明天将诞生,这将是永恒的辩证法的道路。扎米亚京认为,人类从男人到有对偶,再到两个对立体的结合而产生人,世代相传;社会以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还要发展到不需要国家强制的新社会秩序。革命是无限的,它像一个不定的数字,没有最大的数字,因此也没有最后的一次革命。

(3)人和思想的命运 扎米亚京认为,一种思想的实现、物质化和在实践中的胜利,立刻会给它一种庸俗的、市侩的色彩。人的理想一经实践就变得教条、丑恶,人依然处于非人的状态。扎米亚京说,昨天,有沙皇,也有奴隶;今天,没有沙皇,但奴隶依然存在。他认为人类经历了群众受压制的时代,当人民大众觉悟过来,推翻专制统治时,他们的理想依然没有真正地实现,他们又生活在以群众的名义压制个人的极权时代。扎米亚京认为,人们始终应该记住自己是自由的,他们应该成为“异教徒”、“天堂里的撒旦”和“喜爱呼吸完全自由的空气和不受任何拘束的西徐亚人”,应该反对任何极权统治。

上一篇:卡夫卡 下一篇:劳伦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