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布莱希特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300页(1841字)

【生卒】:1898—1956

【介绍】:

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人。1898年2月10日生于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1917年进入慕尼黑大学哲学系,次年改修医科,曾被派往奥格斯堡战地医院看护伤员。他以激进的政治态度和多才多艺赢得士兵的信赖和尊敬。战争和革命和动荡平静以后,布莱希特重入慕尼黑大学。他对听课和实验的兴趣逐渐淡薄,常和文艺界朋友往来。1922年他的剧本《夜半鼓声》在慕尼黑话剧院上演,同年获“克莱斯特奖金”,从此引起德国戏剧界注目。1923年被聘为慕尼黑话剧院导演兼艺术顾问,1924年应着名导演克斯·赖因哈德之聘任柏林德国话剧院艺术顾问。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并进入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校,结合创作系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928年与女演员海伦娜·韦格尔结婚。1933年希特勒攫取德国政权以后,在国会纵火案发生的次日,布来希特被迫离开德国去巴黎,同年去丹麦。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同布雷德尔、福伊希特万格一起主持了在莫斯科出版的德文杂志《发言》,1940年去芬兰,次年夏季去美国,在圣莫尼卡居留6年。1947年摆脱非美活动委员会的迫害反回欧洲,1948年10月回到柏林,晚年和夫人海伦娜·韦格尔领导了“柏林剧团”的活动。1956年8月14日逝世。布莱希特一生写了近40部剧作,主要有教育剧《例外与常规》、《措施》、《母亲》;寓意剧《四川一好人》、《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阿图罗·魏的有限发迹》、《高加索灰阑记》;历史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公社的日子》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不但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剧作之外,布莱希特还写了大量的诗歌,他在诗歌艺术上的革新,为现代德国诗歌开辟了新的园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诗集有《家庭格言》、《歌曲集》、《斯文堡诗集》和《诗百首》。布莱希特还创作了长短篇小说多种,如《三分钱小说》、《尤利乌斯·凯撒的事业》、《负伤的苏格拉底》。《戏剧小工具篇》是他关于叙事剧的理论总结,被誉为“新诗学”。布莱希特是当代西方戏剧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作家。

(1)论人性 布莱希特认为,善与恶是与人的温饱密切相关的事情,人性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们不应该凭空相信“人是善良的”。他说,人的道德,人类的道德不是一种脱离了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的精神现象。一个不公平、不合理、存在着人剥削人的不完善的现实社会,不可能产生出道德完善的人,不可能具有共同的道德,在人与人之间也不可能有共同的人性。布莱希特认为,那种脱离人类存在的物质条件,讲“人是善良的”,还要据此来改造社会,创立新的社会秩序,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在布莱希特看来,生活中存在着多不公正,使得人们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喜怒哀乐;人的个性中的利己主义,社会中的强盗本性,是使人类社会不能达到和谐一致的根本原因。布莱希特认为,与其盲目地谈论“共同人性”,不如把人的现实看作分裂的世界。

(2)论人 布莱希特说,他对人的堕落感兴趣。生活中有许多受社会排挤,又无力翻身,只是以作恶来抵抗的人物。布莱希特说,这些人不管是好是坏,都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他们全力追求各种欲望,毫不退却,是享乐主义者。他认为,人不能懒,不能软弱,因为在上帝那里享乐是不容易的。因此他说那些不顾传统的社会道德准则,听从本能的人是值得称道的。但布莱希特又认为,人如果只向消极方面变,听任外界力量的支配,他就是个失去个性的人物,唯唯喏喏,任人揉捏。他说,人是要变化的,但一切属于善于对待它的人。孩子属于慈爱的母亲(不论真假),以使他成才长大;山谷归属于灌溉者,以便使它结果开花。

(3)论学习 布莱希特认为,反对剥削的斗争,总是同反对愚昧的斗争密切相关的,学习则是广大劳动群众摆脱愚昧的必经之路。布莱希特说,学习是无产阶级和蒙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觉的阶级”,提高阶级觉悟,增强革命意识,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革命中的必然现象。布莱希特认为,真正的反对愚昧学习是快乐的、战斗的学习。他说,在学习中还应独立思考和提出质疑,应认真地对待历史问题,不能轻信和因循历史书上的描述。

上一篇:福克纳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