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易传》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354页(4719字)

周易》的一部分,是中国儒家学者对《易经》所作的解释。共有10篇,即《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和《序卦》。又称《周易大传》、《十翼》。关于《易传》的作者,向有争议。旧说,孔子着《易传》。宋代欧阳修对此提出疑问。近人一般认为《十翼》非孔子所作,而是战国以后陆续出现的解《易》作品的汇集。但对于《十翼》各篇的具体形成年代和作者仍未取得一致意见。《易传》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彖》提出“天地盈虚,与时消息”的观点,以运动变化为世界永恒的法则;又讲“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水火相息”,认为在天地万物及人类社会中,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系辞》以“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事物的两重性,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点论的典型代表。《易传》也是一部具有丰富人学思想的作品。其人学思想主要有三方面内容:①“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天人协调论;②“天地人兼三才而两之”的天、地、人并列观;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生哲学命题。《易传》这种人学思想,立足于“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既重视尊重客观规律,更突出强调发挥人的主体积极性、能动性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体现着一种积极向上,刚健有为的精神,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心理和精神以及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发展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语出《周易·系辞下》:“天地细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意指男女阴阳交合其精,则万物化育孕生。后人注疏此句,认为此处不独指人之男女,而泛指万物之阴阳。这一命题的人学意义在于,用人自身的存在解释人的来源,从而否定了殷周以来天神造人说的宗教原人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不仅如此,《易传》还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讲“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及“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阴阳之间的矛盾对立统一为产生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因,所以认为“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强调人、物之生的物质基础和阴阳互动的内在动力。该命题表明了《易传》作者在认识人的生成、世界万物的发生、变化原因及矛盾观上所达到的朴素认识水平。

(2)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语出《周易·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指天地变化,圣人效法它,此语是用以说明卦爻意义的产生的。《易传》认为“易与天地准”,“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所以古时圣人仿效天地万物的变化作成卦爻,以卦爻的变化来象征天地万物的变化。陆绩说:“天有昼夜,四时变化之道,圣人设二百八十四爻以效之矣。”宋俞琰:“天地变化,谓四时也,暑往则寒来,寒往则暑来,是谓变化,圣人效之,如卦爻之动静,盖仿效天地之变化。”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天地有四季变化,圣人仿效它,制定刑赏条令。唐孔颖达疏:“行四时生东,赏以春秋,刑以秋冬,是‘圣人效之’。”第二种是认为指圣人用此卦来摹仿天地万物的变化。该语突出了圣人在效仿或摹仿天地变化制卦爻,并以卦爻象征天地万物变化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定的人学意义。

(3)天地人,兼三才而两之 语出《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患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又见《周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爻而成卦。”对此有不同解释,主要有三:①以三画之八卦两两相重成六画的六十四卦,其中每一卦都包含了天、地、人三才。②六画卦象征天、地、人由阴阳和刚柔两种性质的爻画组成。③六画包含天、地、人三才,其中每二爻组成一才。天、地、人兼三才的观点的人学意义在于它指出人在天地之间或自然界中的地位是与天、地并列为三的,既充分肯定了人类在自然的变化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和所建立的巨大业绩,同时又反映了《易传》作者对天人关系把握的理性觉醒和人类自身地位、价值、作用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易传》这一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

(4)文明以止,人文也 语出《周易·贲·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按贲卦,离下艮上,离为火为明,艮为处为止。所以,此语的含义是指文明所处乃是人类的一大特点,即人文的特点,“文明”为文饰,在人指礼仪文彩,“文明以止”也就是强调人类的存在方式应处以文饰。若将其义加以引伸,即指人应当以礼仪文彩相配合。北宋程颐说:“止于文明者,人之文也。止谓处于文明也。质心有文,自然之理……无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一说“止”为节制、裁止之意。王弼认为:“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唐孔颖达说:“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易传》讲阴阳对立,刚柔交错,以为这是天文,同时也讲人文,认为人文即“文明以止”。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意在区别天文与人文的不同,强调《易》立义的特征,即“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观点将人与天区分开来,进而将人文与天文区分开来,强调通过观察“天文”把握“时变”,通过观察“人文”化成“天下”突出了人类社会“文”的特点,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的人学意义,它是中国人学史上,“人文”一词的最早表述。

(5)圣人以神道设教 语出《周易·观·彖》:“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意指取法于天道的神妙变化而对百姓进行教化。唐孔颖达疏:“此明圣人用此天之神道以观设教而天下服矣。”后人常引用《周易》这一说法,以论证鬼神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必要性。梁肖琛认为春秋举行的宇宙祭祀就是圣人“神道设教”的一种。他说:“若乃春秋孝享,为之宗庙,则为圣人神道设教,立礼防愚。”这种“圣人以神道设教”的观念一方面突出了圣人在重视对百姓施以道德教化方面的主体能动性,具有一定的人学意义,但它借鬼神来设教,实质上肯定的是以迷信愚弄人民的做法。具有严重的消极性。

(6)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语出《周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意指圣人确立仁与义作为“人之道”的两个方面。唐孔颖达疏:“仁”、“慈爱之仁”,即慈厚、泛爱之德、立于焉;“义”、“断乱之义”,即正大坚颜之德,立于刚。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七引崔憬话,说:“此明一卦立爻,有三才二体之义,故先明天道既立阴阳,地道又立刚柔,人道亦立仁义,以明之也。何则?在天虽刚,亦有柔德,在地虽柔,亦有刚德,故《书》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人禀天地,岂可不兼仁义乎?所以《易》道兼之矣。”《易传》有天、地、人兼三才而两之的观念,认为人与天、地并列,鼎立为三。又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所以,又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与仁与义。”《易传·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是对这一思想的比较明确、具体的说明。《易传》这一观点援天道言人道,将人与天地并列为三,又能区别人与天地的不同,就人学的角度看,是对人的地位的肯定和人自身特征的揭示,反映了其在人的问题上所达到的认识高度。但它以“仁”与“义”为人之道,即人对应并区别于天地的根本待征,是儒家泛道德主义的一种表现,具有明显的伦理道德色彩和局限性。

(7)继善成性 语出《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继”,指继承,“善”指善良、美好;“成”指成就;“性”指人的本性。意即继承“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变化之道是善,成就它是性,即人的本性。对于“善”,有不同理解,主要者有三:①善指继承阴阳变化之道,发扬光大以开创万物。唐孔颖这疏:“道是万物开通,善是顺理养物,故继承道之功者,唯善行也。”南宋朱熹《周易本义·系辞上传》中说:“道具于阴而行于阳。继,言其发出;善,谓化育之功,阴阳之事也。”②善指动静相继,周而复始,始动为善。③善指气化流行,生生不息之后是善的问题。《易传》这种“继善成性”说是一种性善说。这种观点立足于自然阴阳对立变化之道看待“人性”问题,明确肯定阴阳对立变化对于“人性”的决定作用,将阴阳之道贯彻到了天、地、人三个领域,使之成为一种世界的普遍法则,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和哲学意义,但它以性善说来比附这种关系,认为继承阴阳之道即是善,这就流于泛道德主义。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语出《周易·乾·象》:“《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所以自强不息。此语是《象传》对《周易》乾卦卦象的解释,以及从中推衍出来的切近人事的象征意义。乾象为天有健之义,乾卦下体上体为天,天的运行昼夜不息,君子观此卦象则勉励自己不断奋发图强。《集解》:“宋衷曰:昼夜不懈,以健详其名。”《周易正义》:“天有纯刚,故有健用,今画纯阳之卦以此拟之。……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力,不有止息。”该语是《易传》提出的一个重要人生命题,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奋斗不已的精神。突出强调的主体地位及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人学意义。

(9)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语出《周易·系辞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精气”,指阴阳凝聚之气,人以此为生命赖以存在的因素,:“游魂”,指魂气游散所生的变异,即“鬼神之情状”中的“鬼”。此语意即精气聚合形成万物,气魂分散则产生变化。这是中国人学史上,对人的构成及生死变化的理论表述。《周易本义·系辞上传》:“阴精阳气,聚而成物,神之申也;魂游魄散,散而为变,鬼之归也。”《易传》用气的聚散解释人的生死,又以生死解释鬼神的产生,认为“鬼”是人死后,气散而变,又归于气,故曰“鬼”为“归”。“神”乃气聚而成形,气之申展凝聚,故谓“神”为“申”。《易传》这一观点肯定并强调了精气在万物生成中的作用。生命来源于气,生死是气化的不同结果,故称鬼神,因此鬼神乃气的不同表现形式。这种用气解释人的生死及鬼神的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10)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语出《周易·说卦》:“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意指“神”表示万物运动变化的神奇微妙。“神”,即大自然运动变化的神奇功能。大自然的“神奇”变化虽然看不见其行为,却能通过事物发现其功用,所以说它微妙。《易传》多处言及“神”,所指一般都是事物变化的微妙,即复杂性。《易传》对“神”的这种理解,在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易传》这种观点后为张载、王夫之等继承,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一篇:韩非子 下一篇:秦汉人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