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贾谊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360页(1785字)

【生卒】:前200—前168

【介绍】:

汉初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即以“能诵书属文”而闻名于都。后经人举荐,被汉文帝召为博士。贾氏当时年仅20,而应诏对策又颇得文帝赏识,故一年中便超迁太中大夫。贾氏在一个新旧社会矛盾交织的时代从仕,与陆贾面临的休养生息的社会要求不同,他面对的是一个有所做为的历史要求。贾氏不断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却遭到老臣的反对。文帝虽然很赏识,但在老臣们的反对之下,亦知难以推行,不得不让贾氏出迁长沙王太傅。后虽又有召见,亦终未重用,只是让他改做自己喜爱的少子梁怀王的太傅。后梁怀王坠而亡,贾氏自责之余十分伤心,常常哭泣,加之自己一生失意,终于在33岁时郁郁而终。在人学思想方面,从对秦朝兴亡的分析中,贾氏突出了行仁义的重要性,即一是重视人民的力量,认为从古到今,与民为仇者,迟早都会为民所胜;二是辨析礼与法的区别,认为“礼禁于将成之前、法禁于已成之后”,所以,“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殴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并谈到了包括“行容”、“坐容”等最基本的行为规范。针对当时官员屡屡犯上的情况,贾氏极力强调等级制度,认为等级分明才能生廉耻。贾氏对礼的重视,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由暴秦的败亡而产生的对法的反动。贾氏的着述,《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着录《贾谊五十八篇》,今存五十六篇,又《诗赋略》着录《贾谊赋》七篇,今存五篇,最新的版本有吴云、李春台合着的《贾谊集校注》。

(1)论人性 贾谊认为,人在本性上相差不远,造成人之不同的是其生长环境。人生而为赤子,无所谓善恶,因而,善的教育至关重要。他认为,婴孩初生之时,就要保护身体,教之以道德,并远离恶人,不见恶行,也就是初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恰如“长于齐而不能不齐言”。一个人的“早谕”与“选左右”是其人性之发展的关键,比如北方的胡人与南方的越人,生来都能发人之声,但成人之后却语言殊异,可见人性之初是相同或相近的,不同的是环境的作用。良好的环境使人性导向善,相反的就导向恶。贾氏引用当时的俗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不难看出,贾氏对人性的看法,受到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思想的影响。

(2)论善恶之由 贾谊对人之成长问题的进一步论述是指出了男女婚嫁的作用。他说:“素成,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素成”是指先天的遗传因素。他认为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狼生而有贪戾之心,两者的不同,原因在其母,所以,女子“有身”之后,在起居、饮食、闻乐,言语甚至为孩子命名等方面对胎儿及婴儿都有重要影响。在贾氏看来,一个人在胎儿时有重视胎教的母亲,出生后有讲仁义的家庭,成人过程中又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么,其行为的善恶就不辨而明了。贾谊论人之善恶的观点,力图摆脱孟子荀子以来善恶两分的争论,对后来思想家讨论人性善恶问题产生重要影响。

(3)论才性 贾谊认为人的善恶之行与其才性有关。比如他认为君主有上中下三等,上等可引导向上而不可向下,下等则正好相反,中等就可上可下了。在“上主”的国度,必有贤人辅治,国家亦将臻于大治;而在“下主”那里,邪人集聚,国家只有等待灭亡;中等君主,“得善佑则存,不得善佑则亡”。贾氏的才性论,与他的人性论有一致之处,人的才性之所以有不同,亦包含了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4)论道德 贾谊非常强调道德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在他着名的“治安策”中,贾氏以暴秦的兴亡为例,以为秦自商鞅开始“遗礼义,弃仁恩”,至使“秦俗日败”。秦的政策,虽有利于兼并六国的方略,但“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在一统天下后没有形成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以至于“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贾氏进而认为,他所处的时代在道德习俗方面,并未改掉秦政的弊端,所以他力主“移风易俗”,即君君臣臣,上下有别,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正所谓“礼义廉耻”等“四维”,张则国兴,不张则国亡。贾谊的道德论以儒家的仁义观念为主,同时吸收了法家的一些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