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托夫,米哈尔·尤里也维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76页(1074字)

【生卒】:1814—1841

【介绍】:

俄国人。1814年10月15日生于莫斯科。他早丧双亲,由外祖母抚养成人,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他从小热爱俄罗斯大自然,热爱祖国,爱听布加乔夫农民起义和有关1812年卫国战争的故事。1828年进入莫斯科大学的贵族寄宿中学,在学校积极参加文学活动,阅读十二月党人和普希金的诗歌,并开始诗歌创作。1830年进入莫斯科大学。不久因对保守的教学制度不满而离开了大学。1834年毕业于士官学校,被派到彼得堡近卫军骠骑兵团服役。在彼得堡,他开始了解上流社会;1835年写的剧本《假面舞会》,揭露了在假面具掩盖下的上流社会的虚伪和残酷。

1837年普希金被害后,他写了《诗人之死》一诗,谴责杀害普希金的是俄国整个上流社会,为此尼古拉一世下令把他放逐到高加索。在流放高加索途中,他的长诗《波罗金诺》问世。这是一首纪念1812年卫国战争的诗篇,是莱蒙托夫重要的作品之一,标志着他的创作活动进入成熟时期。

1838年,他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了用民歌体写成的长诗《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年轻的近卫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这首诗歌揭露了16世纪伊凡雷帝的残暴统治,刻画勇敢的青年商人为保卫自己的尊严,竟惨死在沙皇的断头台下。1839年他写完长诗《童僧》,全诗反映了诗人对一切黑暗势力的叛逆思想。

1840年,由于上流社会唆使他与法国公使的儿子巴特兰决斗,再次被逐放到高加索;临行前他写了富有隐意的诗《永恒流浪》和《云》。在第二次流放期间他的着名小说《当代英雄》(1840)问世。小说的中心人物毕巧林是俄国文学中继普希金的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作者通过毕巧林复杂的性格,揭示19世纪30年代俄国社会的黑暗,指出贵族阶级精神道德的崩溃。

1841年,他得到两个月休假,返回彼得堡。在此期间他修改完长诗《恶魔》(1829-1841)。《恶魔》和《童僧》一样,都是莱蒙托夫浪漫主义的杰作,都是描写叛逆者,反对束缚和压迫,渴望自由和光明。1841年出版的名篇《祖国》歌颂了俄罗斯美丽的大自然,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和眷恋。

1841年7月27日,莱蒙托夫在一些贵族的唆使下,与军官尔特诺夫决斗,不幸身亡,年仅27岁。

上一篇:《二十四诗品》 下一篇:竹内郁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