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267页(1179字)

清末关于封建地租问题的专着。作者陶煦(1820-1891),字子春,号沚邨,江苏元和(吴县)人,是当地的一个中医。由于他社会地位低微,又以行医为业,与社会下层有较广泛接触,对民间疾苦有相当的了解。为了揭露和抨击太平天国失败后,苏(州)松(江)地区官绅勾结,催科逼租,触目惊心的悲惨状况,论证有关减租的理论问题,陶煦写了《租核》一书。

《租核》一书,从开始行文到成书,历时近二十年。1864年,陶煦写了《重租论》部分,1884年,写了《重租申言》和《减租琐议》两部分。这三篇文字,辑为《租核》一书。

《租核》一书以元和县为例,生动具体地揭露了当地官绅勾结肉佃农的种种罪恶;还对田价、农业生产各项开支和收入,以及租额的确定等作了较详细的计算和分析。

《租核》一书中,陶煦首先揭露了地主阶级为了掩盖重租盘剥的真相,搞明减暗增的一套“减租”把戏,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减租,实为“假名在此,享利在彼”。“是赋虽减而租未减,租之名虽减,而租之实渐增。”(《重租论》)

其次,书中对苏州一带地租苛重状况和佃农被重租盘剥的悲惨处境,作了有力地揭露和生动地描绘。陶煦指出:“租害极矣”,表现之一:租额高,佃农不堪负重。表现之二:收钱不收米,重租之外加勒折。表现之三:官绅勾结,酷刑逼租。陶煦愤愤不平地指出:“彼佃农非草木,何能隐忍而甘之?”

再次,书中论述了减租对发展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意义。陶煦认为当时“萧条荒索之景状”,只靠禁鸦片、兴铁路、开矿等办法解决,均未抓住根本。“然则本何在?曰在农”,使“农有余财”是“培其本”。陶煦还认为,在“农有余财”情况下,农村购买力高,将会促进工商业的发展。进而,陶煦论证“余财”归谁所有,是个重要问题。他指出:“使所余而在绅富,将并百千农家日用之数举归之一家”,“不过纵其淫奢末流之务”。陶煦主张“藏富在农”。这一主张实质上是反映了工商业者扩大国内市场的要求。可见,陶煦的减租思想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资产阶级倾向。

最后,书中还提出减租的具体做法。陶煦主张把田分为上、中、下三等。人稠田美之区为上等;人稀田美及人稠田中之区为中等;人稠田恶及人稀田中、田恶者为下等。与之相适应租额也分上、中、下三种。他还在此基础上推算了“余财”的数量。

《租核》一书,是研究清末农业史、租佃关系和地租思想的重要文献。陶煦是20世纪前中国研究封建地租问题最有成就的学者。

上一篇:李文学 下一篇:王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