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482页(955字)

【生卒】:1613—1682

【介绍】:

字宁人,后更名绛,曾化名为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早年参加过复社。明亡后,奔走南北,谋恢复明室,清朝政府再三征召,均以死拒。晚年定居陕西华阴,致力着书。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文集》等着作。

顾炎武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恶劣学风。说:“昔之清谈老庄,今之清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世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日知录》卷七)“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三)他认为这是中国社会的一大危机。所以,他讲究做学问要致用,要研究民生之利害,拨乱反正,移风易俗,有利于治国、平天下。他说“国”和“天下”是两个概念。“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政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日知录》卷十三)保卫一家一姓的王朝,是达官贵人的事,而保卫天下的安全是广大人民的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他又认为君民应当是平等的,他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日知录》卷七)他对明代君主专制独裁所造成的恶果深有所感,主张地方分权。他提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封建制发展到郡县制是历史的趋势,但是“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亭林之集》卷一)两者都为流弊,而明代的君主对郡县监视很严,使地方官没有什么实权。为了纠正这种流弊,他提出地方官应有实权,而且可以世袭,再者加强宗族的势力,让强宗大族扶人纪而张国势。他反对君主集权是正确的,但他主张地方官可以世袭和宗族势力加强的方法则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他又反对严刑峻法,认为法愈密繁人才便愈少。他提倡正人心,厚风俗,要用教化来转移社会风气。提倡“行己有耻”,说,“士大夫无耻,是为国耻。”(《日知录》卷十三)主张恢复清议,即用社会舆论力量选拔、监督和罢免官吏。当然这种方法亦不能根本解决社会政治问题。顾炎武在学术上有很大的成就,为清代学术开辟了道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