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515页(2236字)

【生卒】:1885—1920

【介绍】:

名大符,曾用蛰伸、县解、去非、琴生、秋谷等笔名。广东番禺人。他的父亲启连,长期任清政府地方官员的幕僚。14岁时,父亲去世,受舅父汪兆铨教养。小时勤奋好学,喜欢钻研数学。1902年考入广州教忠学堂读书,与古应芬、汪兆铭、汪祖泽等组织“群智社”,探求救国真理,读《天演论》、《原富》、《万法情理》、《民约论》等西方名着。1904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其间,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1905年同盟会成立,他任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并编辑《民报》,撰文提倡革命,建立共和政体,批判改良派的谬论,揭露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1906年回国,任广东高等学堂、法政学堂及方言学堂教员,并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08年到1911年广州每次起义活动都参加了,屡遭失败,1911年参加黄花冈之役,失败后逃亡香港。辛亥革命后,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南北和议后,被委任为广阳军务处督办和广东核计院院长,从事解散民军,整饬财政的工作。二次革命失败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加入中华革命党。护法运动失败后,在上海协助孙中山撰写《革命方略》。1918年任《建设》和《民国日报》编辑,写了大量论着,思想激进。1920年为驱逐桂系军阀,从上海赴漳州敦促粤军西进讨桂。9月,在策动门守军反正过程中,不幸遇难。着作有《朱执信集》,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1905-1906年他在《民报》上撰文,宣传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必要性,认为政治革命必须排满,清朝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和奴役广大人民,造成了汉族和满族清朝统治者之间尖锐的矛盾、势不能两立。清朝统治者已腐朽到极点,不会自动放弃政治特权,因此,预备立宪是一场虚伪的骗局。他用此来驳斥了改良派乞求清政府实行立宪的谬论。他又强调政治革命必须依靠广大的劳苦群众,即“佃民”。要推翻清政府必须依靠佃民,而有人认为佃民参加政治运动会妨碍政治革命,会使社会秩序大乱,他驳斥了这种论调,说佃民应参加议会,才不致于使富人独掌政权,为少数人谋私利。在宣传政治革命的同时,他又主进行社会革命,其目的是避免西方国家出现的贫富悬殊的现象,他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将土地划定价值,后有增价的部分悉归国家,然后将所增之价,随时按原价收买土地。这样可以减轻人民负担,促使国家富强。他在1906年写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一文,在《民报》上发表,介绍了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及其学说,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两书的内容作了扼要的说明。在介绍中,他将马克思主义同此前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加以区别,认为马克思主义说出了资本危害的根源以及找出了一条废除资本、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方法,是“科学的社会主义”。他将《共产党宣言》中的十大纲领全文译出,并指出共产党宣言的核心为阶级斗争学说。说:“马尔克(即马克思)素欲以阶级斗争为手段,而捄此蚩蚩将为饿馁之齐氓,观于此十者,其意亦可概见。”他介绍马克思的《资本论》说:“马尔克以为,资本家者,掠夺者也。其行,盗贼也,其所得者,一出于朘削劳动者以自肥尔。”他接着评论说:“资本基于掠夺,以论今之资本,真无毫发之不当也。”马克思将资本家“目为盗贼,非为过也。”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在十月革命以前是比较全面的。虽然,有些地方有不同意的观点,总的来讲,他是抱着同情和赞赏的态度。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他同孙中山在困境中继续奋斗,仍从事理论工作,阐发三民主义,并增添了新的因素。在民族主义方面,他对帝国主义及其推行的殖民主义进行谴责。他认为帝国主义对外是“以统治异民族为根本政策”。因此,对外扩张和侵略是帝国主义的国策,而帝国主义压迫、剥削弱小民族,必然会引起国内外人民的强烈反抗,因此,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的崩溃已经为时不远了,“真犹燕巢幕上,决无长久理矣。”在解决国内各民族问题上,他主张“五族共和”,各兄弟民族平等,都有自由权、参政权,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必须达到民族团结,共同抵御帝国主义。在国际上,主张采用“民族自决”原则,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在民权主义方面,他阐发了直接民权的主张,认为直接民权是最善的制度,可以弥补代议制的缺陷。直接民权的内容是人民有复决权、创制权和罢官权。任何行政官员、司法官员以及议员,凡是不称职的、不合民意的,其选民可以提出弹劾案,只要大多数选民同意这一提案,就可以罢免。关于民生主义方面,仍把土地国有看为实行社会主义的第一步,同时,更重视中国的工业化,要求实现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他要求把港口、铁路大规模的修筑、经营,交给国家。他批判了资本家剥削的行为,提出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的主张。他向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维埃国家,准备赴苏俄学习革命经验,他对苏俄军队表示了高度的赞扬,认为这样的军队才是理想的军队,认为中国革命就需要建立一支这样的军队,才能保证革命事业的胜利前进。为此,他翻译了《赤劳动军法典》在《建设》杂志上发表。他对革命应当依靠什么人的问题,明确提出应该依靠人民,主要是劳动阶级的观点,而且,他说人民要有主义的思想指导,最有力量的是“乃有主义之人民意志”。他公开承认阶级、阶级斗争的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此观点分析中国历史、现实生活和国际问题。当然,这种阶级斗争观点还不够完整,他对新时期革命发展方向仍然比较模糊,还没有脱离旧民主主义思想体系,而在有的方面已有所突破,发生了部分的质变。

上一篇:宋教仁 下一篇:《劝学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