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篇》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518页(1270字)

近代张之洞着。本书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九篇,外篇十五篇,共二十四篇。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生于贵州兴义府。1863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四川学政,补国子监司业等职。1867年曾弹劾崇厚签订里瓦基亚条约,坚持改议、缓约。朝廷改派曾纪泽赴俄,重订伊犁条约。1881年任山西巡抚,整顿吏治,严禁鸦片。1884调任两广总督,筹画抗法援越,请出前广西提督冯子材,在镇南关打败法军的侵略。1886年调至湖北任湖广总督,兴办洋务企业,如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纺织局、缫丝厂、制麻局等,成为后期着名的洋务派。戊戌变法期间,开始加入强学会,支持办湘报,赞成变法维新,维新派称“内有常熟,(指翁同和)外有南皮(指张之洞)”。但他对康有为今文经学和民权观并不赞同。1898年3月,他写了《劝学篇》一书,坚持君主制,反对民权观,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戊戌变法失败,他因写过《劝学篇》一书,朝廷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后镇压过唐才常发动的自立军起义,参加过英帝国主义策划下的东南互保运动。1905年奏请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得到批准。1909年去世。《劝学篇》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孔学,指坚持君主制以及维护君主制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他认为这是不能变动的。君主制不能变的理由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孔学的核心思想是忠君、尊君。他批判了诸子百家学说,尊崇儒学,提倡忠孝。谈到清朝的仁政,他列举了许多项目加以证明,并由此出发,反对维新派提倡的民权,“人人有自主之权”等,也反对议院,认为中国君主制是理想的制度,没有必要变动。而且,认为一变动君主制,便要造成社会混乱,“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正权》)他认为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是煽动人们作乱的学问,聚众保教,合群保种,都不符合封建专制主义。他要保国,即保君主制的国,康有为则要变为君主立宪制的国。中学为体,即君主制政体不能变动,三纲五常不能变动,民主学说不能提倡。西学为用,张之洞理解的西学内容为西政、西艺、西史。西政即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艺是算术、测绘、矿学、医学、声、光、化、电等;西史为西方国家历史。这里不包括西方政治制度、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等。他认为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技术工程、国际公法、对外贸易的知识是可以学习的,一来国内经济建设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机器、先进技术,可使国家富强,再则,要同国际上各国交往也需要外交、通商的知识,这一切都未超出洋务派所设想的范围。他说:“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会通》)意思是只要维护清朝君主制,讲三纲五常,那么,坐火车,乘轮船,仍可做一个孔孟之徒。这完全是洋务派的守旧思想。《劝学篇》的反动实质在于反对维新派的政治改革,将民权观视为“邪说暴行,横流天下”,在维护君主制这一点上和顽固派站在同一立场、无甚区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