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奥古斯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561页(1403字)

【生卒】:1798—1857

【介绍】: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西方社会学的公认奠基者。1798年1月19日,孔德出生于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一个天主教徒家庭。自幼体弱多病,但勤奋好学。1814年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受到自由主义和进步思想影响。1817年夏天,他结识了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随后成了圣西门的助手及秘书。两人虽于1824年因观点不合而分手,但圣西门对孔德的思想影响颇大。1826年,他在巴黎开设实证哲学讲座,宣传自己的思想。

孔德的思想来源十分复杂。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圣西门的以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思想、教权主义思想家的等级观念、18世纪启蒙哲学家的历史观以及他本人的许多独特观点。这些思想主要反映在他六卷本的《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和四卷本《实证政治体系》(1851-1854)中,其他重要着作还有《实证教义问答》(1852)、《实证主义总记》(1848-1851)、《向保守主义号召》(1855)、《主观主义的综合》(1856)等。

孔德的学术成果,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证主义。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认为,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原因、世界的本体等问题是不确定的,形而上学的,哲学研究的对象应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着重研究“实证的”,可以观察到的知识和事实。所以他的实证哲学,就其“实证”的意义,有“实在”“实用”“正确”“精密”“积极”“相对”等特性。他不主张“为学问而学问”,而认为学问的目的在于“为预见而观察”,为达此目的,惟有坚持实证主义。

二、人类知识发展的“三阶段说”。孔德在研究了各方面及各时代人类知识发展的结果后指出:每一门人类知识在还没有成熟前,都必须经过三个不同的理论(或方法论)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的阶段。换句话说,无论什么科学,在其发展的初期,必先带有神学的色彩;其次,才逐渐脱去神学的外衣,而换上形而上学的新装;再其次,才能达到科学的领域。

三、科学的分类法。孔德的科学分类法,是将各门科学排列在有机的系统关系上。他首先寻出一个足以为科学之母的基本科学,再顺次循出其子科学。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上至下的原则,他把科学分为以下五类: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社会学。数学是知识体系的序言,是更为基础的科学的逻辑。社会学最复杂,居最高层次,实质上是一门研究一切社会现象的综合学科。他于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开篇中首次使用“社会学”(Sociologie)一词,因而被看成是西方社会学的鼻祖。

四、社会静学与社会动学。孔德认为: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受着自然规律的支配。孔德从社会有机整体的观念出发,把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门。前者研究社会的联系和秩序;后者研究社会的变迁及原因。孔德的社会学体系,是在综合的研究全体社会现象。所以有人称孔德的社会学为历史哲学的综合社会学。这种哲学其后由许多社会学家继承并发展。

上一篇:赵承信 下一篇:斯宾塞,赫伯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