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96页(923字)

【生卒】:1021—1086

【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幼年聪明好学。仁宗庆历进士。在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常州知州等地方官时,留心民生疾苦,并进行一些改革弊政的尝试。嘉祐三年,上“万言书”给仁宗,主张矫时变俗,变法图强。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宋神宗支持下,实行变法,被列宁誉为“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因保守派反对,变法屡遭阻挠。

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王安石是把文学创作看作余事的,把文学看成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他不赞成不适用的“巧而华”的文章,更反对有悖于“道”有害于世的文章,他认为作文的目的就在于明道,在于经世致用。王安石的作品——特别是散文作品,很少有浮辞华藻,很少有无目的的妄作。他的散文成就最大的是议论文和墓志铭,议论文是王安石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工具,他用这个工具直陈政见,揭露时弊,议政说理,论辩驳难。他作文立意高远,思想深刻,从不借助虚比浮辞,不依靠巧比妙喻。他注重文学的功用,文章力求直抒胸臆,文字简古。但王安石不注重文章的感染力,许多文章读起来使人感到枯燥,缺乏形象性。

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其最大的成就是。他的一些咏物抒情、述怀感旧、登山临水、酬答赠别的近体诗和他后期一些抒情写景的小诗,在艺术上取得较大的成就。特别是他晚年的小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写法被人们称为“王荆公体”。读他的小诗给人以从容不迫、毫不费力之感。仿佛他要写的景、要抒的情,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表达出来。这主要是因为他对自己所要表现的情和景有深刻的理解,有很高的表达技术和技巧,用事、用典以及文学修养都很深,因此做到举重若轻,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如《书湖阳先生壁二首》“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这些看来随意为之的诗句,其实都是费了很大功力的。正如他评张籍诗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他的诗在当时就为人所重,苏轼、黄庭坚都有模仿他的风格的作品,程度不同地受到他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