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96页(1238字)

【生卒】:1037—1101

【介绍】:

宋代文学家。字东坡。生于眉山县(今属四川)。其父苏洵是位大器晚成的散文家。少时苏轼勤奋好学,刚进成年即“学通经史,属文目数千言”。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21岁,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得主考欧阳修的赏识。

神宗时,不满王安石变法,因写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这就是当时着名的“乌台诗案”。神宗死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图阁学士等官。因不满光对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的作法,复受攻击,一生得失波动很大。

苏轼才气横溢,创作精力旺盛。他毕生致力于文章事业,对文学有真知灼见。他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强调着文要“有意于济世之用”,反对“多空文而少实用”,为此要敢于干预现实,“言必中当世之过”;(《凫绎先生诗集序》)要言之有物,避免“未有甚得于中而张其外”。(《与李方叔书》)在文学风格上,他崇尚自然奔放,所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他的文章正“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对于文学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有更多的体察和议论。例如,“道”与“艺”的关系,他主张“有道有艺”,即既懂理论,又有技巧;“心”与“手”的关系,他反对“心手不相应”,即反对眼高手低,只能认识事物,而不能用文字表达事物;“形”与“神”的关系,他讲究形神兼到,即既要“形似”,要更“传神”;“创新”与“法度”的关系,他概括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即在认识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才有充分发挥独创性的自由。

苏轼创作的诗歌约有两千七百多首,内容丰富多采。他以富有个性化的形式,抒情写怀,广泛地反映了自己的时代。苏诗在取材立意上多有创新,对社会生活有新的开发,其政治诗、讽喻诗、理趣诗独具特色。他为人兴趣广泛,热爱生活,尤喜登山临水,探奇访胜,有许多脍炙人口之作。其景物诗则善于捕捉大自然中瞬息变幻的奇妙景物,予以生动的描绘。苏诗独具的艺术特色是:取材广泛,立意新颖,诗思敏锐,笔锋爽利,无论体情写物,都能化隐为显,洞见幽微。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鲜巧妙,出人意表。苏轼发展了韩愈以文为诗的传统,笔力雄健,驰骋纵横,议论勃发;语言材料极为丰富,掌故史事汇聚笔端,滔滔汩汩不能自己。苏诗兼备各体,尤长于古体和七言歌行,七律七绝写得也精美明快,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篇。在风格上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横溢,触处生春,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作品又多有变化。

苏轼开创了以豪放为主调的词风,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用写诗的笔力写词,增强了词作雄健顿挫、曲伸自如的气势;在语言色泽上冲刷了脂粉气,而以清雄韶秀见长,在词史上是一次重大的革新。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在文坛上影响深远。他的散文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

上一篇:王安石 下一篇:黄庭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