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965页(1036字)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论和行动的记录。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共20篇。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以及弟子之间的讨论等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孔子的教育思想除少数散见在先秦诸子的着作中外,十之八九取材于《论语》,包括了孔子对于教育对象、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学习过程和身心修养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对于“论语”二字的含义,先秦各家儒者解释不一。统观各说,“论语”应为“论难答述”之义,即是后人关于孔子当时论难之论和答述之语的记载。《论语》共492章,记载孔子对答弟子及时人之语的占绝大部分,约444章。其文字以简单的问答形式居多,是先秦诸子中唯一可靠的、最古的私家着作。
《论语》在秦始皇禁书后出现了一些混乱,到西汉时已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本子。由于这些本子或为口头传授,或从残壁中得到,所以在内容上各有同异。后来,汉安昌侯张禹初学“鲁论”,兼讲“齐论”,在二论中择其善者抄集,别为一论,时称“张侯鲁论”,为后世学者所重。而“古论”因文字古奥难懂,仅有孔安国为之训说,就不再流传了。到汉顺帝时,经学大师马融为“鲁论”作训说,郑玄又参考齐、古两论考校“鲁论”。魏时,有陈群、王肃、周生烈等对上述各家详加注释,并由何晏汇集各家说法成《论语集解》,为当时和后人所宗。至梁朝,有皇侃为“集解”作义疏,宋代又有邢昺再为皇侃的义疏作义疏,被列入《十三经注疏》之中。南宋时,朱熹曾作《论语集注》,集合前后各家之说,以便一般初学者所用。至此,皇侃和邢昺等人的注疏都相形见绌,不如朱注通行于世。
由于《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内容,所以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论语》也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尤其是在教学理论方面,《论语》为后学指明了教书、求学、成才、立身的方法和途径,受到历代文人学者的重视。从东汉开始,《论语》被尊为“经”,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问,朱熹又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考试的“敲门砖”。另外,《论语》不仅在中国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朝鲜、日本、东南亚等一些国家的思想教育和传统习俗也产生过深远影响。特别在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将《论语》译成欧洲文字,使《论语》在西方思想界和教育界亦发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