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熙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998页(1103字)
【生卒】:1847—1907
【介绍】:
清末教育家。字冶秋。湖南长沙人。自幼聪明好学,27岁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广东学政、山东学政、江西乡试正考官、皇子和诸王子弟的老师、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以及管学大臣等职。
1901年,张百熙与张之洞等人拟定《钦定学堂章程》,推行新的教育制度,建立新的学校系统。此后又与荣庆等人继续修改学堂章程。1903年以后,他又历任礼部尚书、全国会试副考官,以及户部邮传部尚书等职。
张百熙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科举的管理工作,热心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他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思想包括:
(一)学习西方,建立系统学制。他于1902年拟定了各级学堂章程,初步提出了关于中国学制系统的意见,包括初等学堂、中等学堂、高等学堂三段和蒙学堂、寻常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等学堂、大学堂、大学院七级的教育体制。同年,他以师资缺乏为理由,派遣公费高等生四十余人到日本和西洋各国留学。为了加强和充实教育系统,他还请求为大学开设预备科和速成科。预备科为上大学作准备。速成科包括仕学馆和师范馆。前者是为当时办所谓“新政”培养受过专门训练的举人和进士;后者则是专门培养中等学堂的教师。此外,他还奏请设立医学实习馆、译书馆、宗室觉罗学堂等。
(二)设立学部,变通科举。张百熙认为,以往的学校归礼部管,都是按礼部的贯例处理学校事务,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设立一个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来管理京师和地方的学政。这个学部和商部应是平等的,须设尚书和侍郎各一人,戊戌变法时期,他鉴于科举时弊,上书提出改变科举章程十二条,并向西太后建议增改官制,变通科举,选拔通时务、广学识的实用人材。
(三)重视建校与设科。张百熙早年在广州曾创办“时敏学堂”,任管学大臣期间,又勘定广安门和德胜门等地的一大片官地,作为修筑大学堂的校址。1905年,他奏请在大学开设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和工科,以备大学预科学生和各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升学后可以从事专业学习。张百熙对教师特别敬重。他任管学大臣时,为了聘请吴汝纶为京师大学堂教师,竟然“具衣冠、伏释地下”,被后世传为美谈。他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进呈学堂章程折》,以及他与张之洞、荣庆合作的《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请奖励职官游历游学片》、《重定学堂章程折》、《学务纲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