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001页(1114字)
【生卒】:1876—1951
【介绍】:
现代教育家。原名寿春。民国时天津市人。早年曾怀救国救民之志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中日甲午战争时,亲眼目睹北洋舰队的惨败,震惊之余,深感欲使国家富强,必须兴办教育。从此,他弃武就文,先后在天津绅士严范孙和富商王奎章家中作家庭教师。1904年赴日本考察,参观了日本的各级各类学校。回国后,他仿照日本的教育制度,将严、王两家的私学馆合并为私立敬业中学堂(1907年改名为南开中学堂)。1917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攻教育,并留心考察当时美国的教育状况。回国后,他努力推行美式教育,并在1919年于天津创办南开大学,继而又创办南开女子中学。1927年,到东北各地考察,回津后在南开大学成立东北研究会,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反对日本侵略东北。1928年以后,相继创立南开实验小学,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和化学研究所,以及重庆南渝中学(1938年改为南开中学)等教育科研机构。1938年,南开大学迁往昆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并为西南联合大学,张伯苓担任校务委员会常委。1948年任国民党政府的考试院院长。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逝世。
张伯苓是一个爱国教育家。他认为,在旧中国,中华民族患有“贫、弱、愚、私、散”五种弊病,如不痛加纠正,不培育新型人才,就不能救中国。他指出,南开办学有两个目的,“其消极目的,在矫正上述民族五病;其积极目的,为培养救国建国人材,以雪国耻,以图自强。”因此,他为南开确定了五项“训练方针”,即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倡导团体组织、注重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并把这些方面的教育称之为“公能”教育。他重视德育,提倡团结、友爱、尊师、爱国,强调性情的陶冶,并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不准学生吸烟、吸毒、饮酒、早婚、出言不逊、体态放荡、蓬头垢面、随地吐痰等等。在千余人的南开学校中,张伯苓对每一个学生的姓名、情况和特点都很了解,谈起来如数家珍。
在知识教育方面,张伯苓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不管在大学还是在中小学,他都要选最好的教师去教基础课,并进行严格的考试。对于教师,张伯苓认为必须审慎选择,他所聘用的教师都是国内各大学的优秀生。在他的领导下,教师受到多方面的照顾,可以施展所长。所以,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都是当时全国的名牌学校。
张伯苓在文化教育界声望很高。他关于教育的论着主要有:《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中国革命与改造及吾人今后之机会与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