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上变去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第139页(229字)

也叫“阳上作去”。指古代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在普通话中变为去声。如部(并母)、父(奉母)、舵(定母)、柱(澄母)、坐(从母)、序(邪母)、士(崇母)、葚(船母)、社(禅母)、巨(群母)、祸(匣母)等。但有少数例外,如釜(奉母)、挺(定母)、缓(匣母)仍念上声;揆(群母)念阳平等。全浊上声变去声大约在唐代(九、十世纪)就开始了。但明确地把全浊上声字和有关的去声字看成是同音字而编排在一起的,是元代的《中原音韵》。

上一篇:平分阴阳 下一篇:入派三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