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
书籍:中国语言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第172页(532字)
也叫“诂训”、“训故”、“故训”。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包括古今方俗的不同语言。唐代孔颖达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沽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并给“训诂”下了定义:“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通古今之异辞”指用当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词,或用普遍通行的语言解释方言。如《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方言》第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辨物之形貌”指用通俗的言语来解释词义,包括生僻词语和名物的含义。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从古代的训诂材料可以看出“训诂”的核心内容是解释词义,同时,也解释句子和篇章的文意。如《尔雅·释训》:“‘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又:“‘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瑟兮僴兮’,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礼记·射义》:“《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也;《采苹》者,乐循法也;《采苹》者,乐不失职也。”总之,训诂的任务就是解释语言,训诂的材料就是古代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