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三国演义大辞典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华书局《三国演义大辞典》第732页(1701字)

三国演义》研究课题之一。明清以来,对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4种说法:1.太原(今山西太原)人;2.东原(今山东东平)人;3.杭人,钱塘人,越人,即今浙江杭州人;4.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949年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集中表现为两种观点的争论:1.“东原”说。以刘知渐、王利器为代表。刘知渐指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一篇‘庸愚子’(蒋大器)在弘治甲寅(1494)年所作的序,文中称罗贯中为东原人。这个刻本很早,刻工又很精整,致误的可能性较小。贾仲明是淄川人,自称与罗贯中‘为忘年交’,那么,罗是东原人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录鬼簿续编》出于俗手所抄,‘太’字有可能是‘东’字草书之误。”(《重新评价〈三国演义〉》,载《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4期)王利器指出,大多数明刻本《三国》都“认定罗贯中是元东原人”。“《续编》以为太原人,‘太原’当作‘东原’,乃是贯中原籍,由于《录鬼簿》传抄者,少见东原,习知太原,故尔致误。”他又说:“我之认定罗贯中必是东平(即东原)人,还是从《水浒全传》得到一些消息的。《水浒全传》有一个东平太守陈文昭,是这个话本中唯一精心描写的好官。东平既然是罗贯中的父母之邦,而陈文昭又是赵宝峰的门人,也即是罗贯中的同学,把这个好官陈文昭说成是东平太守,我看也是出于罗贯中精心安排的。”(《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上篇,载《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1期)叶维四、冒炘的专着《三国演义创作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刁云展的论文《罗贯中的原籍在哪里》(载《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沈伯俊的论文《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载《海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亦主“东原”说。2.“太原”说。建国以来几部影响较大的文学史、小说史,如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写的《中国小说史》,均主“太原”说,其根据都是《录鬼簿续编》关于“罗贯中,太原人”的记载,因其作者自称与罗贯中“为忘年交”而确信不疑。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修生的《论罗贯中》(载《山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亦据《录鬼簿续编》而认为:“罗贯中,原籍太原。”孟繁仁先后发表《罗贯中试论》(载《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和《〈录鬼簿续编〉与罗贯中种种》(载《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两篇论文,除继续强调《录鬼簿续编》记载的“权威性”外,还提出罗贯中创作的几部小说中着意褒美的人物,如《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关羽、《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的李存孝、《三遂平妖传》中的文彦博等,都是山西人,这显然与他的乡土观念有关。孟繁仁还认为,罗贯中到慈溪、庐陵,均为探寻罗氏祖源,而东原则可能是他晚年最后落籍之地。近年来,刘世德接连撰文,力主“太原”说,而对“东原”说予以辩驳。为此,刘颖在1994年独辟蹊径,在《罗贯中的籍贯——太原即东原解》(载《齐鲁学刊》1994年增刊)中指出:历史上有过三个太原郡,两个太原县,分别在今天的山西、宁夏、山东。《录鬼簿续编》所说的“太原”,很可能是指东晋、刘宋时期设置的“东太原”,即山东太原,与“东原”实为一地。东太原这一建制早已废置,但因《录鬼簿续编》的作者有用古地名、地方别名等生僻地名的习好,书中总共着录戏曲作家71人,记载籍贯者有50人,其中就有35人用了古地名、地方别名,因此,作者对罗贯中的籍贯也用了生僻地名。此处的“太原”,与《水浒传》、《三国志传》上题署“东原”都是对的,只是分别用了两个生僻的古地名。这一论述,提供了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路。随后,杨海中的《罗贯中的籍贯应为山东太原》(载《东岳论丛》1995年第4期)、杜贵晨的《罗贯中籍贯“东原”说辨论》(载《齐鲁学刊》1995年第5期)进一步论述了“太原”应指“东太原”,亦即“东原”。这样,就为“东原”说与“太原”说打通了联系。但这是否能使问题得以解决,尚有待于学者们继续共同努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