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苏区辞典

湘鄂川黔苏区卫生事业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苏区辞典》第759页(462字)

湘鄂川黔苏区的卫生事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建立了为红军医治伤病的医院。1934年12月,红军医院在郭亮县(今永顺县)家寨建立。医院设管理处和医疗室两个部门,包括领导、医生、护士和洗衣队工人共300多人,收治伤病员最多时达4000多人。为了有效地治疗,医院将伤员分为3个连,即轻伤连、重伤连和病号连。当时药品和医疗器械奇缺。最好的药是盐水、红汞、碘酒,连绷带也很紧张,每个伤员只有两条绷带,写上名字,用了就洗,洗了再用。生活也相当艰苦。重伤病号每天5分钱菜金,轻伤病号3分钱菜金,医务工作人员2分钱菜金。医务人员既当医生又当护士,既看外科又看内科,还要上山采草药,下乡访良医,并负责站岗放哨,保护医院。1935年4月初,由于国民党军分6路纵队“围剿”,并已向塔卧、龙家寨逼近,医院不得不分迁到龙山县的茨岩塘和桑植县的上河溪、杜家山等地。同年秋季,红军大举东进,在津市缴获国民党军200多担药品后,医疗条件才有所改善。这所医院后于1936年初随军迁移,撤离湘鄂川黔苏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