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庙碑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00页(987字)

【简介】:

东汉延熹五年(162)正月立。碑在陕西白水县史官村仓颉庙。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六尺一寸,广六尺。”隷书,碑阳二十四行,行字最多者二十七字;阴存二列,上列八行,下列十四行,左侧三列,列六、五、四行不等,右侧四列,列六行,字多漫漶,存二百多字,爲汉隷中之小字。

【赏析】:

东汉时期隷书已经发展成熟,形成了特定的朴实端庄、寓奇于正的风格。字形、结构及用笔趋于规範化,隷书特有的方结构,方用笔已经形成,分行布白纵横成行,具有庄重之美。

《仓颉庙碑》在衆多的汉碑之中以其劲健潇洒而独树一帜。线条强调力度,结体强调舒展,章法上在规矩之中求活泼流畅,纵行直线与弧线形相结合,用笔的变化也很丰富。横行并不是匀称地拉平,而是每个字排布高低不平,这样就打破了纵行横列齐整分布的呆板格局,形成了这种有疏有密的良好的视觉效果。用笔的转折方面:方析与圆转结合。方折的地方强调力度,圆转之处强调飘逸,如第二行“永”字的两处方折与两处圆转;第二行末一字的“”由方折转爲圆转,使这两个字的趣味丰富,具备了劲健而圆熟的意趣。第五行的“官”字,以方折爲主,但“宀”部横画又加以弧形变化;第四行的“令”字,圆转爲主,“卩”部又加以方折的变化。这种方圆的结合在作品中表现得很成功。再分析一下字的重心与行气:每字重心时而居中,时而偏左或偏右,由这些重心点组成的每行的行气是一条曲线。这是通篇章法错落自然的根本原因。而且行距并不均匀相等,这就更增加了章法的动蕩感。结字的造型意识方面:笔画并不是绝对直或曲,而是以斜、曲、弧爲基调,有些笔势作了局部夸张,如第一行“戎”字戈部的斜度夸张;第三行“郞”字竪画的弧形夸张,“长”字捺角的长度夸张,使结字更加生动。

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使碑面残损,形成了碑版的残破美。残破美增加了作品的古朴之感;残损之后的黑白对比更加强烈;结字也形成了併笔的感觉,古穆天眞之趣顿生。

汉代隷书主要以气息高古爲特色,在古朴庄重之中包含丰富的趣味。《仓颉庙碑》是以古穆劲健取胜的典範。

上一篇:张景碑 下一篇:张寿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