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明清纸币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498页(552字)

中国近代钞票出现前的纸币。明太祖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设宝钞提举司,次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分100、200、300、400、500文和1贯6种。禁止金银和其他商品为货币,100文以下的零星支付用钱。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增造10文至50文的小钞。二十七年禁止用钱,只许纸币流通。由于发行过滥,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两浙宝钞只值250文,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又跌至160文。为了回笼纸币,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实行户口食盐法,成人每月向官府纳钞一贯买盐一斤,未成年人每月向官府纳钞500文买盐半斤,以税收寓于抬高的盐价之中。永乐、宣德年间,宣布对阻挠钞法的处以重刑,对贪赃枉法的处以罚钞,使宝钞币值回升。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银1两仅值宝钞400贯,宣德七年银1两又值宝钞100贯。宪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以后,纸币进一步贬值,宝钞的官价是每贯2文,市价每贯1文或不足1文。崇祯末年(公元1644年)仍大量发行纸币,直至明朝灭亡。清政府前期除顺治年间发行过“钞贯”外,不再发行纸币,而以银两和铜钱流通,认为行钞的奏请是“妄言乱政”。在民间,清代前期已有银票、钱票、会票等变相纸币流通,并与近代的银行券相衔接。

上一篇:大明宝钞 下一篇:中华金融辞库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