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中立货币政策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24页(734字)

亦称“中性货币政策论”。主张使货币保持严格中立,不对经济产生任何实质的影响,以实现经济均衡的政策理论。这一理论渊源于瑞典学派创始人J.G.K·魏克塞尔提出的“中立货币”概念,其含义是指在真实分析或静态分析中,必须除去货币的扰乱作用,货币仅仅作为表现价值的计量单位,不涉及货币的作用及理论问题。但是,将货币中立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加以着重强调的则是奥地利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F.A·哈耶克。他在其1931年出版的《物价与生产》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这一思想,据以说明货币中立是经济均衡的条件。中立货币政策思想问世以后,曾赢得英国经济学家罗伯逊和美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的赞誉和支持。此后,当代经济学家D·帕廷金在其1965年出版的《货币、利率和价格》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及政策思想。

中立货币政策论认为,现代经济的困扰主要来自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货币供给的每一次改变,都“将货币细菌深深地植入了经济机体之中”,从而破坏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使经济陷入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泥潭。相反,如果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商品相对价格(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同消费品价格的相对关系)就可能稳定不变,经济就会完全处于零通货膨胀或零通货紧缩的理想状态中。此时货币对总产出、总购买、总销售以及商品和劳务价格均不产生干扰,起着严格的中立作用。中立货币政策说还认为,如果产出的增加是来自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即使不改变货币工资额,劳工的实际工资收入也会随物价的降低而上升。既然如此,那么,在货币流通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使“有效”货币量(M·V)保持稳定的办法,来实现经济景气的稳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