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等待利息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26页(1638字)

关于利息本质问题的一种理论。西尼尔在其所着的《政治经济学大纲》书中认为,利息是“节欲”的报酬。1887年美国经济学家可凡在《经济学季刊》撰文,建议用“等待”这个名词来替代令人生厌的“节欲”一词,后得到马歇尔和G·卡塞尔的赞同。于是,马歇尔和卡塞尔便把利息解释为“等待”的报酬。

①马歇尔的等待利息论。马歇尔的等待论与西尼尔的节欲论相比,两者在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名称上有所不同而已。但这两个学说在“节欲”或“等待”所包含的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在西尼尔的节欲说中,利息和利润均是“节欲”或“等待”的报酬。在马歇尔的等待论中,只有利息才是“节欲”或“等待”的报酬,利润不再是节欲的报酬。在马歇尔之前的古典经济学中,利息与利润两个概念,一直混淆不清。马歇尔第一次将古典经济学中的利润与利息两者相区分:把利息定义为纯利息,利润定义为毛利息。毛利息包含纯利息和运用资金的手续费、管理费和投资风险的保险费等因素。他说:“当我们说利息只是资本的报酬,或只是等待的报酬时,我们所指的利息是纯息,而一般人所指的利息一词,除纯息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种利息叫毛息。”利息理论研究的内容应该是纯利息,即货币资本的借贷利息。

马歇尔认为,长久以来,关于资本对生产所提供的服务和作为资本报酬的利息的性质,一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要对利息作为等待报酬这一经济范畴有精确的理解,须首先明白等待为何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牺牲。在封建社会中,使用资本的机会很少,有资财者将多余的财产借给有物质保证的人,而分文不取息,对借出资产者没有多大的牺牲。那时借款人一般都是穷人,他们借款用于急需的消费。高利贷者以穷人的不幸来发放贷款,幸灾乐祸,从中取利,结果出借贷款者受利,借入贷款者遭受牺牲。在资本主义社会,新发明不断增加,为资本的使用开拓了广阔的道路。人们借款不再用于消费而是用于生产。此时借款人不仅不会遭受经济损失,相反还能利用资本获得经济利益。资本能提供一种服务,但资本的借出却是一种牺牲。因为在出借资本期间,资本所有者暂时不能使用和享受已出借的资本。资本是一种生财之源,资本的形成靠人们延期消费的“等待”。延期消费必定会引起某种牺牲,如同额外的劳动引起人们牺牲一样。既然资本出借和形成资本的“等待”都是一种牺牲,那么就应该得到报酬。这就是纯利息(即等待的报酬)产生的原因。

②卡塞尔的等待论。卡塞尔的等待论与马歇尔的等待论两者存在较大的区别。在马歇尔看来,“等待”一词含有“时间偏好”的因素在内。“等待”只是被用来替代主观的“节欲”。在卡塞尔这里,“等待”是一个两维度的量,它由一定量货币计算的产品乘以一定的时间来衡量。同时,等待还是一种独立的生产因素,它基本将主观因素置之度外。

在卡塞尔的利息理论中,他从L·瓦尔拉的一次使用财货(流动资产)和耐用财货(固定资产)的区分出发,认为耐用财货的劳务只能通过“等待”才可获得。“等待”是一种劳务,利息为支付“等待”这一劳务的报酬。就等待、利息和储蓄三者的关系而言,卡塞尔认为他们并不像西尼尔和马歇尔宣称的那样,储蓄由等待产生,利息是等待的报酬,即不是利息→等待→储蓄的循环,而是“储蓄构成等待之供给。”利息是提供“等待”劳务或储蓄者的牺牲的报酬。这样一来,储蓄与等待的因果关系与西尼尔节欲论和马歇尔等待论截然相反。不但如此,卡塞尔还提出一个颇富兴趣的观点,即储蓄并不与利息呈正比例关系。他认为即使在没有利息时,人们为了将来的需要仍然会有储蓄。储蓄除了受利息影响外,还主要受人们收入水平的影响。“在牺牲和结果之间,在每年储蓄和愿有的未来收入保证之间,必须有某种合理的比例。”正由于这个结论,他认为利息是对“等待”这一劳务的支付。

上一篇:时差利息论 下一篇:货币供求利率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