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利率与物价同方向变动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31页(2554字)

由李嘉图、图克提出,费雪、魏克赛尔、庇古等人进一步解释的一种利率理论。

李嘉图(Ricardo)和图克(Tooke)认为利率与物价呈同一方向变动。李嘉图认为,货币利率的涨落,只有在过多的货币还没有导致相应的物价上涨时才能发生,一旦物价上涨,就不再存在货币的过多,从而也没有理由保持低利率了。此时,利率、物价一并上涨。李嘉图和图克所提出的利率与物价呈同方向变动的观点,为英国经济学家吉布逊从1791年至1928年长达137年的统计资料所证实。在统计年份中,利率(以长期公债收益率为代表)及物价(以批发物价指数为代表)始终保持一定的正比例关系。这一现象后来被凯恩斯称之为“吉布逊谜团”。

第一个从理论上说明利率与物价正相关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增殖与利息》中,他指出,利率与物价正相关之所以引人困惑,原因有二:一是在传统理论的熏陶下,人们均从利率出发去研究利率对物价的作用。事实上,现实经济中物价变动总是发生在利率变动之前。也就是说,物价变动是原因,利率变动是结果。是利率跟踪物价而变动,并不是物价跟踪利率而变动,故应以物价为出发点去研究它对利率的影响。二是许多学者把货币利率(名义利率)的高低误认为是真实利率的高低。费雪指出,名义利率有别于真实利率。所谓名义利率是指实际的市场利率,由实际利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两部分组成。而真实利率则是校正货币价值变动后的名义利率。他认为,当物价提高时,工商业利润将随之提高,此时借款入能支付较高的货币利率,如果企业家预期物价将继续上涨,就会增加投资需求,从而提高货币利率。反之,物价下降时,利润减少,利率随之下降。在现实世界中,各人的预期极不均等,只要存在不完全的预期,则未调整的利率将仅是产生一种由放款人向借款人的财富转移,不均等的预期将在物价上升时期产生过度的投资使货币利率升高,在物价下降时期造成相对的经济停滞,结果使货币利率下跌,这些至少可以部分地解释价格的高低与利率的高低的互相联系。费雪在1930年出版的《利息理论》中强调,物价变动时利率的影响是通过利润这一中介实现的。“上涨的物价提高真实的与预期的利润,从而追求利润的人扩充他的企业。他那扩大的或上升的收入川流要求融通资金,从而增加借贷的需求。”借贷资金供不应求则利率上涨。如果银行满足这些借贷资金需求扩大信用,可能形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过程会提高物价与利息,银行为了停止过分扩张将利息进一步的提高,于是就出现了物价的顶点以及这个顶点时和顶点前后的高利率;相反地,通货紧缩过程降低了物价与利息,直到银行为了终止萧条会将利息进一步压低,于是就出现了物价的低水平,以及低水平时和低水平前后的低利率。”费雪的贡献在于开创了名义利率、真实利率的先河,从这个基点出发,寻找到了利率与物价水平的内在关系。

魏克赛尔在《利息与物价》一书中,提出了自然利率、货币利率的概念,并进一步论述了二者的背离对物价的影响。魏克赛尔认为,现实经济中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利率:一是自然利率,二是货币利率。自然利率是指对物价完全保持中立,即不使物价上涨,又不使物价下跌的利率,它是不用货币交易而以自然形态的实物资金进行借贷的资金供求相等所决定的利率。这种利率的任何变动对物价水平均没有影响,货币利率则是现实市场中所形成的实际市场利率,它是一种用货币贷放的利率,并且决定于借贷资金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因此,货币利率的变动会引起储蓄和投资变化,从而才影响物价水平。魏克赛尔指出,利率对物价的作用,是通过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背离来实现的。当自然利率高于货币利率时,资本家有利可图,增加借款,扩大投资,结果使储蓄的供给小于投资的需求,而原料和劳动力的价格也随之上升,劳动者收入增多,消费增多,消费商品价格上升;一般消费品的价格上涨后,资本品价格也随之上涨,这样又出现劳动者收入↑→消费品价格↑→资本品价格上涨的循环,即产生向上的累积效应。相反,当自然利率低于货币利率时,会产生一种向下的累积效应,只有在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之时,储蓄才等于投资,经济达到均衡,物价才稳定。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二者在理论范畴上的区分,是魏克赛尔的创举,也是其理论的精华。他认为货币利率(市场利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息率,物价就会提高,相反货币利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息率,物价就会下跌,只要二者差异存在,物价的涨跌就会无限地继续下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态,是因为利率是通过投资和储蓄这一中介来作用于物价的。投资和储蓄介入物价与利率分析,完善物价追踪利率理论,推进了西方利率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实质现金余额效应利率论系指,物价水平的跌落经过实质现金余额来作用于利率,使利率伴随物价水平而下降。费雪的利率跟踪物价论,利率随物价涨跌主要是通过企业利润或银行调节信用政策这些中介来实现的。1943年庇古在他发表的《古典的稳定状态》一文中首次提出,物价与利率循相同方向变动是通过实质现金余额中介发挥作用来实现的,他认为物价水平降低,会减少货币流通用于商品交易的现金需求。这些本来是货币必要量的现金因为物价下跌成为多余的现金,同时,物价下跌还使实质现金余额(实际容藏的现金余额)的价值增值,相对地增加了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利率就随着物价水平的跌落而下降。庇古倡导的这个实质现金余额效应利率论,提出物价作用利率的一个主要途径是以实质现金余额变动的财富效应。这一点得到西方不少学者的赞同,帕廷金、B.P·佩塞克、T.R·萨文和A·莱荣霍夫均以实质现金余额为主题来论述物价与利率关系。不过,需强调的是,物价经过实质现金余额作用于利率是一个短暂过程,仅适用于静态分析,从长期看,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实质现金余额的价值后,资产持有者产生的财富增多的货币错觉会使他们不急于进一步增加资产持有额,而将收入中大部分用于消费,小部分用于储蓄,储蓄下降,从而抵销由实质现金余额升值而相对增加的货币供应量,此时利率就不可能不断上升,出现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的局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