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信用券学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51页(1957字)

一种货币信用理论体系中关于信用券的种类和性质、信用券与物价、汇价和利率关系以及信用券与资本形成关系的学说。信用券学说,包含了许多关于信用券的许多新颖而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对现代货币信用理论有重大的影响。

信用券学说是1802年由英格兰银行董事亨利·桑顿(1760~1815年)为阐明英格兰银行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在其所着的《英国信用券的性质与效果》一书中提出的。

信用券学说的主要内容有:①关于信用券的种类和性质。桑顿认为信用券是基于商业交易上彼此的信任而发行,其种类有银行券与票据两种。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银行券为发行者生息,而持有人则得不到利息;票据发出后随其价值日增,持有人可享受利息的利益。第二,银行券因不为持有人生息,故持有人总是要早日用去,因而其流通速度较快;票据则相反,其流通速度就较慢。二者的流通速度既有快慢之别,故对同额所需的数量也就不同。桑顿在书中还提及,因银行券作为通货远较金币为优越和便利,它若失去流通性,则不会代同量的金币流通,而其他信用券即票据代之流通。若银行券与票据均失去流通性,则由另一种信用形式代之流通,这种形式就是现代的存款通货或银行货币。②信用券与物价、汇价和利率的关系。桑顿认为,商品的价格全视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而定,那一方的力量强,价格即照那一方的意思决定。求方服从供方力量的程度,则随其需求弹性转移。商品的价格如此,与其交换的银行券的价格也是一样。因两者交换时,既可以说是商品对银行券销售,也可以说是银行券对商品销售的缘故。所以,商品与银行券的交换,实际上是两重交易。因而商品价格的高低,就取决于这两个因素:该商品的供求比例和通货的一般供求比例。桑顿认为,假定银行券增加,则因向银行借款不难,而使人们持有的银行券增多。人们持有的银行券增多,就使需方的力量强大而使供方的力量减弱。需方力量增强,就必然使物价随之上涨;相反,若银行券减少,则物价就随之下跌。于是,桑顿得出结论:银行券量的增减是原因,物价的涨跌是结果。桑顿既以货币数量说来解释信用券与物价的关系,也必然会用货币数量说来说明信用券与汇价的关系。他假定银行券增加,物价上涨,则在对外贸易上必然是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外收支逆差,从而汇价就不能不下跌。汇价下跌以后,又逐渐转为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使汇价徐徐上升,直至二国间的货币购买力趋于相等时,汇价才可稳定。在信用券与利率的关系上,桑顿认为银行券增减的原因,全在于利率的高低,只要使利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以使利率与利润率之间有差额,银行券就可以无限地增发。所以,利率为银行券数量增减的关键,银行券本身则没有自动调节的倾向。他还说:“为要确定人们可望在银行获得多少贷款,我们必须研究在当时情况下人们从此借款所能获得的利润量。所以,要对此问题作出判断,我们必需考虑两点:第一,借款人借贷此款所支付的利息数额;第二,借款人利用此款后所能获得的商业盈利或其他盈利数额。因此,可以认为,银行券增减的关键主要在于银行贷款所收取的利率和现行商业利润率的比较。”(《英国信用券的性质与效果研究》,287页)他最后补充道:“一旦超额利润消失,银行券就会停止增加”。③信用券与资本形成。桑顿就英国银行券发行的较长时期来观察,说明信用券与资本形成的关系。他从观察中认为,在此期间,英国的工商业发展,农业进步,全国的资本与收入均无不增加。所以,他特别赞赏信用券对于资本形成、财富增加的功效。但是,桑顿认为信用本身并不是资本,资本不是由信用构成,而是由各种商品所构成。因为,信用券在某人的账上虽为贷方的一个项目,但就他人而言,则为借方的一个项目。故从全体看来,信用券正好相冲销,既不是债权,也不是债务。所以,资本绝非由信用券或公债所构成。桑顿认为,信用券本身虽然不是资本,但由于信用券发行的结果,则能通过生产的扩张而造成资本的形成和财富的增加。他认为,银行券的增发虽不能立即增加国内的商品总产量,但增发的银行券却可为生产者提供购买力,使其获得较多的现有商品,以从事于新的生产。在从事新生产时,必然会使原来的失业者就业,并使原来为劣等企业所雇佣的劳动者转雇于新企业,但由于工资缺少弹性,不易随商品价格的上涨而上升,于是就更加刺激生产,而使商品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因物价上升而工资未上升,劳动者被迫减少消费,其他定额收入者亦因收入未增而减少消费,于是就使商品的存量大增。商品从生产增多、消费减少两方面增进,资本必然形成。但是,桑顿认为,增发银行券仍要受金准备的限制。黄金为信用券的价值尺度,所以需要保持相当数量的金准备,以维持信用券的兑换性。

上一篇:信用创造论 下一篇:真实票据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