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产品生命周期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709页(1090字)

运用工业经济学中的产品周期理论而提出的一种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学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伴随着产品生命周期运动展开的,是对企业出口贸易的替代。

1953年,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得出了与赫克歇尔-俄林(H-O)模型的资源秉赋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提出了着名的“里昂惕夫之谜”。瑞典经济学家S.B·林德认为:俄林的资源秉赋理论仅适合初级产品贸易模式,不适合于工业制成品。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M·波斯纳提出“技术差距论”,指出两国技术差距将导致贸易的产生。1966年世界和平基金会会长、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学会教授R·弗农在《国际投资和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中,在吸收“技术差距论”基础上,运用工业经济的产品周期理论,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说。

按照工业经济中产品周期论的说法,工业产品从发明研制,进入市场试销开始,必然经过成长、成熟、饱和、衰退等不同阶段,最后终于从市场上消失的周期。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所经历的每个阶段的时间长短都是不同的。但是,绝大多数产品都随时间的推移,产品销量达到一个最高点以后就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办法通常有:寻找新的市场,扩大服务对象;增加产品型号,使之多样化;使产品具有多种用途,形成产品周期的再循环等等。根据这一原理,弗农把它应用到对外直接投资上来。他认为,每一种产品或每一种产品的改革都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①新产品阶段。在这阶段中,产品全部在国内生产并用于满足国内消费者需要。由于国内市场需求弹性小,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工业垄断和产品差别而获得高额利润,所以它先把自己研究的新技术应用于国内生产,垄断国内市场,继而通过出口来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以扩大产品销量。这一阶段不会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诱因。②成熟的产品阶段。随着生产和竞争的发展,工业和生产方法扩散到其他地区,跨国公司就将新技术转让给自己在国外的子公司,并开始通过直接投资抢占当地市场。但这一阶段还只是一种预防性的投资。③标准化的产品阶段。随着竞争的激烈,导致产品和生产工业过程的完全标准化,这时产品的竞争主要是价格的竞争,跨国公司大规模地用直接投资的形式将标准化的工艺转移到工资低和成本小的地区,开展大批量的生产以满足本国和世界市场的需要。这就是“离岸生产”阶段。当新工艺发明后,而成熟了的工艺不再有利可图时,跨国公司就通过许可证方式将陈旧技术全部出售。这时候,旧产品生产周期趋于落后,并孕育着另一些新产品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