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用银致贫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742页(536字)

中国明代人谭纶(公元1520~1577年)提出的用银导致国乏民贫的观点。谭纶把铜钱地位下降、铜价上涨、铸钱无利而私铸盛行、钱价波动等货币问题的出现归咎于用银。谭纶分析用银致贫的原因,认为“夫天地间惟布帛菽粟为能年年生之,乃以其银之少而贵也,致使天下之农夫织女终岁勤劳,弗获少休,每当催科竣急之时,以数石之粟,数匹之帛不能易一金。彼一农之耕,一岁能得几石?一女之织,一岁能得帛几匹?而其贱若此,求其无贫不可得也。民既贫矣,则逋负必多,逋负多矣,则府库必竭,乃必至之理也”(《谭襄敏公奏议》卷七)。他主张政府以行政手段提高铜钱的社会地位而贬低白银,“欲求国用之足国必先务富其民,欲富其民必重布帛菽粟而贱银。欲贱其银必制为钱法,以多其数,以济乎银之不及而后可”(同上书,卷一)。谭纶反对“铸钱之费与银相当”于政府无利的观点,认为“岁铸钱一万金,则国家增一万金之钱流布海内,铸钱愈多,则增银也愈多,是藏富之求也”。他要求政府用法令确认铜钱为上下通行之币,并规定铜钱的不同用途:“令民得以钱输官,如税粮、起运、折色,则银六钱四;存留折色及官军俸粮,罪赎抵价,俱从中半收钱,如此则百姓皆以行钱为便,虽欲强其用银而不可得矣”(同上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