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
书籍:中华古文明史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131页(381字)
亦称茂才、茂材。
原为优秀人才的通称。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因急需选补官员,立为察举科目之一。初为特科,东汉初(一说西汉时)成为常科,每年荐举一次,多由州举,也有由列侯、丞相、光禄勋、将军等推举,被举者为现任官吏、孝廉及太学生、平民。
课试同于孝廉。
多用为县令。因被举者资历高于孝廉,故任用重,名额少。
东汉末期多有弄虚作假者,时有“举秀才,不知书”的讽刺。南北朝时,要求被举者高才博学,善于着文对策,一度可不经课试,直接授官,但多为世族垄断。
隋建科举制,设有此科。唐初沿置,地位甚高,须考方略策,分四等录取、授官。
太宗时衰落,永徽二年(651)被废止,后虽恢复,但主持考试者因已久废,不愿录取。秀才仅作为应进士科考试者的通称,后推广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
明太祖曾置此科以荐举人才,此后用作对府、州、县学生员的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