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348页(439字)

公元前三世纪,佛教由古印度向南传入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今泰国)等地,故称。

属巴利语系。唐时,由骠国(今缅甸)传入今云南傣族地区。初未立塔寺,经典靠口耳相传。

北宋时,战事使佛教一度消失。

后再传入西双版纳地区,并附泰润文经典。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创制后始刻贝叶经文。

明隆庆三年(1569),傣人宣慰使刀应勐迎娶缅甸金莲公主,缅甸僧团携三藏典籍随同前来传教,于景洪地区兴建塔寺。继又传至德宏、耿、孟连等地,盛行于傣人地区,并形成政教合一制度。

其佛教大体分为两派:山林派(即摆坝派、左抵派)与田园派(即摆孙派、润派)。山林派注重修持,保持终身独处、托钵化缘、过午不食、雨季安居等原始佛教特点。

田园派佛寺建于村寨中,僧人与世人来往频繁,除主持宗教仪式外,亦为病者驱魔、死者开路,并拥有一定财产。但两派经书相同,教义亦无实质性区别。

傣族男童至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中学习,成年时还俗。优秀者留寺深造,逐步升为正式僧侣。

上一篇:四谛 下一篇:轮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