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68页(523字)

日本河上肇着、渊泉(即陈博贤)译。

1919年5月5日在北京《晨报》的《克思研究》专栏发表,是在中国最早专门介绍唯物史观的译文。译文节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前四段,对其中重要而又难懂之处作了九条注释,解释了“社会革命”、“社会的意识形态”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和概念。译文适应初学者的需要,比较通俗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地位、特征和基本内容。指出:俄德的社会革命,发源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

这种社会主义在学问上有“两大根柢”:一是唯物史观,二是经济论。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就是要解决改造社会组织这个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唯物史观的特征在于以物质的条件观察社会的变迁,即以经济的事情为中心;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组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学说。

历史上社会组织都是变迁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组织变迁的根本原因。社会组织与社会生产力保持“调和”时,社会组织就能“助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组织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时,就标志社会革命的到来。社会革命的发生不是随意的,而是随它所必要的种种条件的成熟发生的。这篇译文虽有不准确之处,但它仍不失是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一篇启蒙着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