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社会心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06页(1206字)

指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即在社会意识的范围内,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心理的反映,同时又对社会心理的形成和演变起重要作用。

文学艺术属于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社会心理属于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在社会意识范围内,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心理的反映,社会心理则是文学艺术的直接来源。在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总是表现着一定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包括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中人们普遍存在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传统、风俗习惯、社会风气、审美趣味等等,它是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一切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之间的中间环节。

文学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一般地说要通过社会心理这一中间环节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对于社会心理具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首先,社会心理对于文学艺术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是个性化的,各有自己的特点,然而,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有很强的感染力,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们深刻地反映了一定时代、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例如,拜占庭时代的圣母画表现了中世纪基督教徒对女人形象的理想,而文艺复兴时代拉斐尔的圣母画却使人们看到了一种纯属世俗生活的欢乐,因而它被人们视为世俗的理想战胜基督教和修道院的理想的突出艺术表现。其次,文学艺术作品的题材选择,也反映一定时代、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社会心理。题材的选择,对于任何时代的文学艺术家来说都不会是单一的,但是,在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那里,总是有某些为人民所普遍感兴趣的题材,而这些题材的选择往往是一定社会心理的反映。再次,社会心理对文学艺术时代风格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在艺术上所追求的崇高、尊严、豪华和装腔作势的风格,反映着法国君主政体登峰造极时期上层贵族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而到了路易十五时期,艺术风格便从崇高、尊严转向愉快、优雅,在许多作品中充满了柔媚与华靡的气息。这种风格上的变化,反映了君主政体走下坡路之后生活日益放荡的贵族追求感官享受的庸俗趣味。

以上说明在社会意识范围内文学艺术对社会心理的依赖关系。

但是,不能把这种关系简单化,似乎文学艺术家的创作都是自觉地去迎合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趣味,或者他们的作品都能赢得它们所反映的那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全部理解和同情。实际情况远远不是这样简单,如果把这种关系简单化,便会陷入庸俗社会学的错误。

文学艺术一方面反映一定的社会心理,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对社会心理的形成、演变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优化社会心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