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14页(1034字)

【生卒】:公元27—约97

【介绍】:

中国东汉时期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出身“细族孤门”,少年时游洛阳太学,曾师事斑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因仕进无途,回乡“屏居教授”,中年曾任郡功曹、治中等官,晚年免官家居,从事着述,后经他人推荐汉章帝特诏公车征,因病未行。着作今有《论衡》。

王充主张元气自然论,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始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对当时盛行的“突异谴击”、“天降祥瑞”等“天人感应”说和神学迷信给予了抨击,“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论衡·谴告》),承认感官经验是知识的来源,批判“生而知之”和圣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唯心论调;同时也主张“不德耳目,必开心意”,重视理论思维的作用,并强调用“效验”“证验”作为检查知识可靠性的标准。

在历史观上,王充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反对今不如古的思想。他说,上世“饮血茹毛”,下世“饮井食粟”;上世“岩居穴处”,下世“易以宫室”。所谓“上世质朴,下世文薄”的说法,实质上是推崇古代的落后状况,而菲薄后世的进步文明,是“贵所闻而贱所见”的妄言,从这种观点出发,王充提出汉高于周的观点,因为无论从生产力和科学的发展,国家疆域的扩大,汉代都远远超过前代。

王充重视社会物质生活问题,批判儒家空谈道德的观点。

孔子曾经主张“去兵”、“去食”、“存信”,王充则认为“夫去信存食,虽不欲信,信自生矣;去食存信,虽欲为信,信不立矣。”(《论衡·问孔》)。王充进一步提出,历史的治乱与人民经济生活之间有一定联系,认为社会矛盾的尖锐,农民的起义,主要是由于广大人民得不到温饱;而治世则由于人民能够得到温饱,“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然则温饱并至,而能不为善者命”(《论衡·治期》)。

王充反对复古主义,宣传历史不断进步,并且注意到历史的治乱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这些观点具有进步意义。

但是,他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历史的治乱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认为个人的贵贱为天、国家的安危治乱,都受“时数”的支配,“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同上),陷入宿命论。

上一篇:韦伯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