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1·2·3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13页(1276字)

奥地利哲学家波普尔(Lcarl Raimund Popper 1902- )的着名理论。

该理论是波普尔在1967年召开的第三次国际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的讲演中首次提出的。这一讲演以《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为题收入《客观知识》一书的第三章。

此后,1968年9月3日波普尔在维也纳所作的《论客观精神理论》的讲演和他与约翰·文克尔合着的《自我及其脑》一书,对世界1·2·3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发。

波普尔认为,宇宙包括三个部分:物理世界即物理实体的宇宙,称之为“世界1”;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包括意识状态,心理素质和非意识的状态,称之为“世界2”;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或客观意义的观念的世界,称之为“世界3”。世界3包括科学思想、的思想和艺术品等,但其中最突出的是自在的理论及其逻辑关系、自在的论据、自在的问题情境。

世界3是人造的即人类精神的产物,但它同世界1·2一样也是客观实在的。

客观性和自主性是世界3的重要特征。世界3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对象一旦存在,就开始有自己的生命,并反过来创造了自己的自主领域,超越于它的创造者。

为了证明世界3的实在性,波普尔把世界3划分为“具体化的世界3对象”和“未具体化的世界3对象”。前者是物质的人工制品,既属于世界3,又属于世界1,因而是实在的;后者则没有一定的物质实体的形式,譬如科学或数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作为科学家的客观任务而存在的,因而也具有实在性。

世界3的实在性和自主性的最具决定作用的论据在于它同世界1·2处于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作为世界3的对象,它们可以引导人们去生产其他的世界3的对象,并从而作用于世界1。

世界1和世界3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世界2的中介间接发生的,世界3的对象只有通过人的干预式把握才能影响世界1。世界2和世界3也是相互作用的,世界3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并可以为人们所把握。正是通过人们和世界3之间的相互作用,客观知识才得以增长。波普尔指出,世界3的自主性,世界3对世界2以及世界1的反馈作用,是知识发展的最重要事实。

波普尔认为,人们对世界3对象的把握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即重新创造这个对象的过程。比如,为了理解一个困难的拉丁语句,我们必须重新去构造这个句子;为了理解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至少尝试一些明显的解决办法;为了理解一个理论,我们必须理解理论被设计来解决的问题。

所以,决定的事情是我们在适宜的情境(包括文化情境)中,通过做学会做,即学会如何阅读、如何论证、如何鉴赏艺术。

波普尔的世界1·2·3理论是一种多元论哲学。

这一哲学否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夸大了人类精神及其产物的相对独立性,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但是,波普尔强调研究相对独立的客观知识对于认识论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应予肯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