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私有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33页(999字)

亦称“企业非国有化”。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扭转经济衰颓,通过实行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把某些国有企业低价出售给私人资本或将部分股票廉价让渡给垄断组织,从而实现资本所有权的转移。

企业私有化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与企业国有化相伴随的一种经济现象。本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经济学界的基本信条是自由放任主义,鼓吹市场价格机制,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1929年至1933年的大危机,宣告了古典派理论的破产,主张依靠国家干预经济来挽救资本主义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

1973年至1975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持续的停滞膨胀,使保守主义经济学派兴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凯恩斯主义失灵的产物。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等强烈主张企业私有化,实行经济放任主义的保守主义经济思潮纷纷为西方各国政府采纳,从而出现了一股与战后一度盛行于西方各国的资本主义国有化浪潮相抵牾的资本主义私有化趋势。

企业私有化的核心,是以反对国家不适当地干预经济和鼓吹自由放任的传统为特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有化在西欧和美国的发展保证了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需要,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与地区结构和部门结构的改造,增补了某些私人资本不愿经营或无力经营的部门,对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由于实行国有化的企业大都属于技术滞后、经营亏损的企业,从而给政府增加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同时,进入70年代以来,生产社会化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竞争日益激烈,西方各国政府被迫进行结构性调整,采取紧缩政策,以削减公共开支、平衡经济预算、提高投资效率、增强竞争能力,因此,鼓吹私人经营优于国家经营,主张削弱经济计划的倾向开始抬头。这就导致了近二十年来企业私有化浪潮在西方乃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高涨。

企业私有化现象,从根本上说,并不能救治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本身的痼疾。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益迅猛的今天,企业私有化充其量只能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一定形式进行某种调整,而决不可能完全摆脱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企图由垄断退回到自由市场经济,或由垄断竞争退回到“自由”的竞争,完全是资产阶级的乌托邦幻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