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74页(609字)

【生卒】:1009—1059

【介绍】:

中国北宋时期的思想家

字泰伯,宋建昌军南阳(今属江西)人。少年时家境贫寒,两次应试,均末中。

一生以教授为业,创建盱江学院,学者称盱江先生。晚年由范仲淹等人举荐为太学助教,后升的直讲。李觏的着作主要有《礼论》、《易论》、《删定易图序论》、《周易致太平论》等。李觏尖锐地揭露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矛盾的中心。

因此,他提出“平土”的主张,“井地立则田均;田均则耕者得食”(《潜书》),在君主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上,李觏继承了中国古代民主思想的传统,认为天“不以天下之大私一人”,天之所以制兵革,乃是为了警告那些残暴的统治者,而是不为了服从独夫的意志以威胁天下。这种看法虽不符合历史实际,却带存一定的人民性。

李觏反对道学家不谈“利”、“欲”的道德观念,肯定了人类物质生活的自然要求和欲望是合理的,应予以满足。他说:“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二九《原文》)认为儒者贵义贱利是本末倒置,实际应该是“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国家以政治礼教,一切依靠“财用”。所谓:“财用”,指的就是物质财富。这种见解,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对礼的起源,也作了比较合理的考察,认为礼的起源就是顺应了人类物质生活的自然要求和欲望而产生的“节文”。李觏的这些思想对王安石等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上一篇:李贽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