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53页(1205字)

【生卒】:约公元前325—前238

【介绍】:

中国战国末期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名况,字卿。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

赵国(今山西南部)人。

曾游学于齐,齐湣王末年(约前285年)适楚,齐襄王时返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学长)。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6年),应秦昭王聘入秦,对秦国改革后出现的新气象,给予“治之至也”的高度评价,但又指出“秦之所短”“是”无儒”。约于公元前247年左右到赵国,曾与楚将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辩论军事问题,强调“用兵攻战之本在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议兵》)。

荀子后来到了楚国,受春申君要任作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春申君死后,荀子废居兰陵,着书终其一生。韩非李斯曾为其弟子。其思想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他批判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明于无人之分”的观点,肯定自然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在人性问题上,反对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主张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去“化性起伪”,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从这种人性理论出发,荀子在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荀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并能役使其他动物,原因在于“人能群”,能组成社会。

人类社会和动物群体的区别,在于“分”,即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社会分工,从而形成相互联系,协同行动的统一整体,以战胜自然。礼义法度是为了解决“欲多物少”的社会矛盾,为了巩固按等级标准分配社会财富,确定社会地位的封建统治秩序而产生的。

荀子关于社会起源的理论,试图从人们解决物质生活自身的矛盾中,去探索社会礼法制度的起源,对于在社会历史观中清算天命神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荀子反对言必称“三代”(夏、商、周),盲目崇拜“先王”的倒退的历史观,提出“法后王”的主张,强调要从今天的社会现实出发,去考察过去的历史。

荀子从奴隶制覆灭的教训中,看到了下层人民的作用,他引用古代的传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告诫统治者,如果下层人民对政治不满,统治者的政治地位就不能安定了。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荀子的整个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和形而上学的,他在论证“礼”的起源时,虽然认识到礼法制度“非因出生于人之性”,却把礼义归结为“先王”的创造,认为礼义法度是“圣人之伪”,人民只能按统治者的言行去行动,这是剥削阶级的英雄史观;还认为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关系,是至高无上的,永远循环往复,历史发展到封建社会就算到达顶点,不再发展了。

荀子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柯尔施 下一篇:柳宗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