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意识”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31页(944字)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关于意识的观点。

精神分析学说是以无意识理论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中,无意识力量是人的生物本能、原始情欲;所谓压抑只是一种心理现象,阻止本能、欲望的冲动进入人的意识,并没有压抑这种本能、欲望冲动的本身。这种本能、欲望的冲动由于它不为人们觉察,所以是一种无意识力量,它在人的意识后面决定了人的行动。因此,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受本能、欲望的冲动所驱使的、为了本能、欲望得到满足的行动。

而人的意识不过是本能、欲望的合理化,是对本能、欲望的一种“掩饰”,所以它是虚假的,不能代表真实的情况。比如,一个有虐待狂的父亲,他认为自己打孩子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因而是合乎道德的。

其实,他打孩子是由于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虐待狂,他的意识——“为了孩子的成长”,则是虚假的,掩盖和助长了他的虐待狂。弗洛伊德把意识看作是人的本能、欲望的合理化,贬低意识的作用,并不是要人成为一个受自己的非理性力量控制的人。相反,他是要人认识自己意识的虚假性质,认识意识背后的、为意识掩盖的真实动机,变无意识为有意识。

这样,人就能控制自己的非理性力量,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从本质上看,弗洛伊德关于意识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不懂得“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哲学年记》第199页)。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们的意识是人们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什么人的本能欲望的合理化。人们的意识有科学和非科学、真实和虚假之分。

科学的意识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具有真实性;非科学的意识歪曲地反映社会存在,具有虚假性。克思曾经把资产阶级宣扬的抽象的人道主义观念称为“虚假意识”,因为这些观念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关系的歪曲。这决不是说人的一切意识都是虚假的。人们的心理过程确实包括意识和无意识。所谓无意识是活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的、尚未为人觉察和感知的意识。人的心理过程的实质恰恰是意识,而不是无意识。

由于人们的行动主要是受意识指导的,而不是为无意识支配的,人们的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弗洛伊德贬低意识的价值,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决定于作为无意识的人的本能、欲望,显然是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错误。

上一篇:野蛮时代 下一篇:曼海姆
分享到: